【课程详情】
诚心换诚心,桃李满天下——海外教学经历
年,杨惠元老师被派到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大学教了两年汉语,把他对工作和学生的1腔热情带去了遥远的南斯拉夫。这两年的海外教学也成为了他生命中1段特别的记忆。
刚到南斯拉夫的时候,杨老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语言的障碍。虽然学校里的同事和学生都能讲1些英语,但是很多都带有浓重的口音,听和理解他们的话语很困难。杨老师向来非常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如果不懂他们的语言,就不能充分的融入学生的生活,跟他们打成1片,知其所需,急其所急,为他们的中文学习提供更好的服务。于是,杨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勤奋地自学了塞尔维亚语,并且能够应付日常交际。有了语言这1工具和媒介,杨老师跟学生们的感情纽带更为紧密了,不仅课上利用学生母语的特点更高效、更有的放矢地进行汉语教学,而且方便了课下跟学生们的交流。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服务学生,在周末、节假日杨老师还会到学生家里家访,他可以用塞语跟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们直接交流,这大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谊。
在那个年代,物流并不像今天这样发达,在国外生活还不免会面临物质生活上的匮乏和不适应。现在回忆起来,杨老师很感念当时南斯拉夫的大使馆,说使馆教育处在物资上给了他们很大的帮助和支持,比如使馆教育处通过1些特别的渠道买到1些新鲜蔬果什么的都会记得分给杨老师他们1些。这样的时候,杨老师总是要跟他的学生们1起分享,他经常会在宿舍做1些中国菜或者包饺子来招待自己的学生。这些生活中的点滴也给了学生们很多乐趣和感动,有1个学生专门写了1篇称颂杨老师的文章,题目是《我的用筷子的老师》,发表在当地1家知名的杂志《世界》上。
说起国外生活,有过这样的经历的人应该都体会过那种深刻的,难以排解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愁。杨惠元老师也有过这样的时候,但他直面这些问题,尽量充实自己的生活,主动为使馆教育处做些管理中国留学生的工作,更加努力的学习外语,富有激情地投入教学工作和与为学生的服务工作中。实在思乡忧闷的时候,自幼受父亲影响而深爱京剧的杨惠元老师就唱几嗓子京剧,1方面排解了自己的思乡之苦,另1方面也向学生们展示和介绍了中国的文化,1举而两得。
两年的时间在富有激情的工作和学习中也飞快的过去了。到了道别的时刻,心怀不舍的不只是杨惠元老师,他事后才得知,他的学生们竟然联名给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写信,希望能把杨老师留下来。但无奈当时国家教委已经委任了接替的老师,学生们的这1请求没有得到应准。贝尔格莱德大学的校长得知此事感慨地说,“在我们贝大的校史上,有老师曾被学生赶走过,而如此被学生挽留的老师,杨惠元老师是个。”
直至今日,南斯拉夫的那些学生们还对杨老师心怀感激与思念,平时经常会在网上致以问候,就在2005年元旦,杨老师还又收到了他们其中1个寄来的卡片。师生情谊深厚如此,必是1片诚心相待的结果。
杨老师多次到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香港、澳门等地培训汉语教师,截止到2005年退休,杨老师教过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1683人,中外研究生644人,在国内外培训汉语教师3480人。真可谓是呕心育桃李,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