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房四宝之中的研来源于安徽。今天我们小编elaine说说笔墨纸砚之末的研的选择。
砚的种类
砚即砚台,为研墨的工具,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
砚台主要由石、泥、玉,、青瓷、紫沙等材质制成,其中石觅最为常见,据考究,西晋期间的砚台,多为青瓷砚,端砚出现于唐代。宋元明清则以端砚和锡砚为主,清代还有少量玉砚和紫沙砚。多数砚台为石砚,石砚的种类较多、有端砚、锡砚和澄泥砚等。其中端砚和锡砚为上品,宋代的文人雅仕最喜此两种砚台。端砚石产于广东肇庆市(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斧柯山的端溪水一带。锡砚石产于江西省婺源县歙县,其特点是质地细腻、光滑、高密度,受气即能凝聚成水,极适宜研墨,上佳的砚石中可见"金丝","银丝"及各种"眼",加上在巧妙的构思和雕刻下,更显神韵。
端砚:
歙砚和端砚并称,而端砚又较歙砚更佳,据说历代皆采端溪,到南唐李主时端溪石已竭,不得已才采用次之的歙。
端砚为砚之上品,亦可再分等级。它出产自东七高要城斧柯山,唐之前屡端州,故得名。山下际潮水,距江滨三、四里处,逐渐升高分下岩、中岩、上岩、龙岩、蚌坑等采石之所;下岩洞在山底,终年浸水,而砚石贵润,所以下岩之品顾最佳。
但浸在水里的下岩想开采可不容易,只有每年秋冬河水降低之时才可进入,潭水无出口,须七十个人排座,一个个将装水的瓮往上传至岩口,如此做个月余,潭水始得涸,才能进入取石。明年春天水涨,则又得重新来过了。
但下岩到北宋时已开采净尽,明后另辟的新坑或中、上岩,品质就没有那好了。
端砚还有另一个特征,为“有眼”。如“鹦哥眼”、“了哥眼”等,据说是石嫩则眼多,石老则眼少,也有以眼来评品质优劣的,最上为活眼,再来是泪眼、死眼等。其实所谓“眼”便是砚上石纹,倒不一定和品质相关。
另外端石的颜色也被视为和品质有关,有紫、青、白等颜色,而以白色最佳,紫色最下。
端砚的优点,一是下墨,二是发墨,三是不损亳。
歙砚:
与端砚并称,因痘于古歙州﹝今安徽婺源县﹞而得名。
端硯之發現實是巧合,在唐開元時,獵人葉氏追逐野獸至長城里,見那兒的石頭瑩潔可愛,便带了几块出来,琢磨成硯。数世之后,他的后人,将砚赠与州令,州令十分喜爱,找人再去开采,于是便广为流传。至南唐元宗时,因皇帝首着意翰墨,歙守便献砚,皇上大喜,提拔他为高官。
歙砚因为李主而扬名天下,名声甚至大过了端砚。歙砚的正式开采至南唐才开始,它的地点也是浸在水中,质地也因此而润泽。
歙砚有“纹”,如同其砚之眼,所谓的罗纹腼,即称其石纹如罗谷葫者。纹有粗细之分,而细纹为砚之奇才,粗粗罗纹亦为上品,皆足以和端溪下岩媲美。而眉子砚,则是石纹如人,眉而得名,与罗纹砚无异。
歙砚之特性亦如端砚,而歙重于发墨,做大字,端重于细润停水,写小字。
如何选砚
以石质为主:
砚材类多,铜、玉、砖、瓦、陶、石皆是,另以碧玉为砚,堪称上品。而切合实用且兼具各种特别造型者当推石砚,
润泽有光:
砚石贵于润泽,端、歙俱以此著称,因若不润则墨中水分易被吸收,导致浓度太高,滞笔难运。端、歙石长年浸于溪中,故润泽有光,润泽与否可以目光辨之。
肌理细腻:
砚石纹理精细,则表面平滑,易于磨墨,磨出来的墨亦匀细可佳;这种砚不但发墨,且不损笔亳,端、歙二两种皆为此中之最。若表面不平,上砚有声,墨必粗劣不匀,且损笔锋。这可从视觉、触觉、见查得知,并不难明白。
质坚而差软:
石质以坚硬为上,而石若过坚,敲之声响者亦较坚而差软,敲之声低者为差。故砚石宜润,润则无刚硬之性,即所谓“差软”,石坚而差软,乃有温润之性,故能发墨久不乏。选砚时敲之声高者质坚较劣,低而有韵者,石差软较优。
如何用砚
储水:
砚也需要滋润,平时需要每日换清水贮之,砚池不宜缺水,古人叫做“养研”。
使用须换清水:
别直接以养砚研水磨墨,而热水伤润损墨,切记避免。
用后刷洗:
砚石使用之后,必须将余墨涤去,不可使之凝于砚上。不然残墨干则结成渣,第一妨碍研磨,第二伤笔亳,且会损害砚面。若与新墨相混,则无下墨或发墨之利。
洗的时侯可以用丝瓜穰等物助之,但不可以坚硬之物用力擦拭,以免伤害光滑的砚面。
新墨轻磨:
新墨棱角分明,若用力磨易损伤砚面,使用时轻磨就可以了。
将墨取出:
研墨之后,即须将墨取出,不要放在泡中,否则墨与砚胶黏难脱,易损砚面。若不小心黏住了,可先用清水润之,将墨在原处旋转,待其松脱后再取出。
以上就是中心为您整理的资讯。
想了解更多课程或者学校的信息可以登陆:houxue/xuexiao/43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