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小编了解,为了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很多地区提出零择校的政策。小编认为对择校仅仅出台禁令是不够的。在“叫停”的同时,更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解决后续问题的智慧,应尽快均衡教育资源。
某些地区要求公办义务教育完全按学区招生,即实现“零择校”目标,当地市民称之为“史上更严格的择校限制令”。 零择校是一个呼唤多年却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在择校泛滥、择校力量又十分强大的今天,有一天突然听说“零择校”实现了,怎不让人多有意外?
当下,择校费之高已经到了骇人的地步。据悉,北京市景山学校择校费高居榜首,高达25万元;紧随其后的北大附小18万元、实验二小17万元。该择校费是北京教委统一要求的数额(更高3万元)以及人情关系费、中介费等的总和。这等价码,是富人笑穷人哭,硬生生把教育公平扔到爪哇国去。如此推崇有钱就能撞开优质教育之门,还剩下几分廉耻?
今年2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审计署联合下发《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八条措施》,收“择校费”等义务教育阶段违规行为将被禁止。禁止择校,各地规定不少,不过,国家层面的明确规定加深了人们对于实现“零择校”的信心。
在叫停择校的时候,需要有所准备。对择校仅仅出台禁令是不够的。在“叫停”的同时,更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解决后续问题的智慧。无疑,处于亢奋状态的择校热,一旦被人为中断,如果不加以“善后”,更多的问题仍会滋生。叫停择校的更终目的是实现教育公平,而教育资源的均衡化是教育公平的关键“指标”,如果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仍未撼动,那么硬踩刹车的后果只能是对现有不公平状况的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