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地方因为经济条件太差学生根本没有条件上学,面对这种问题政府都会拨给地方相应的钱款为他们出钱建希望小学。小编发现,然而就是这样一所花费了40万资金要为学生带来希望的小学,仅仅在3年之后竟然沦为了村民的柴房。
南京京翰教育小编了解到,这所总造价40万元的希望小学在2006年初竣工并投用。但是约三年后,该校因被撤并而闲置,逐渐成为村民放置柴火的柴房。尽管村里有近30多个孩子在路途远学费高的县城上学,家长都希望不要变卖这所学校,更好能恢复教学。但是有关部门还是贴出了产权转让的公告。一边是村希望小学被闲置,并成为村民的柴房,一边是村里的学生背负着高成本到十多公里外的县城上学。村级学校被无情地撤并,看似教育资源得到集约整合,但有悖于小学就近入学的原则,加重了老百姓的入学成本,是不可取的。
如今城市化进程是加快了不少但是教育资源始终不均衡。南京京翰教育小编发现在乡村条件好的学生就进县城读书,从而导致村级小学的学生人数在锐减,有的地方老师比学生的人数还多。因此村级小学的存亡就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撤并村级小学,向乡镇及县城集中,可以让村里的学生享受到较好的教育,弥补村小学教师不足或者解决没有教师愿意去村小的难题,并且适当的集中可以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有些村庄中缺少学校,如果撤销这类村庄的村级学校,学生就要去更远的地方花更多的钱上学,这悖于小学就近入学的原则,而且会造成当地群众的不满。所以,撤并村级小学不能只算资源账,也要算社会账、民心账。
南京京翰教育小编了解到在乡村,家庭经济较差的学生还是占大多数的,他们来说村级学校就是希望,如果连家门口的学校都没有了,那他们就跟没有什么希望了。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学生因为没钱而上不起学,那么农村落后的面貌将还是无法快速改变。因此,撤并乡村学校要多多考虑村民的难处,不能一撤了之,应该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让村里的学生在家门口就能够上学。
南京京翰教育专家表示,花费了40万建立起的希望小学,更后沦为村民的柴房实在可惜。但是有关部门做出产权转让的行为也有待考虑。因为撤并村级小学本来是为了节约教育资源,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便利,但这次做的适得其反。相关部门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不要只顾着算账而浇灭了孩子和家长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