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一个同事家的小孩就读于美国名校,你一个亲戚家的小孩从小就是一口流利的英语,你大学同学家的小孩钢琴水平达到了专业级,你邻居家的小孩数学奥数竞赛得了奖,你还能气定神闲地放任你家小孩打电子游戏吗?
我给的答案是,我不太能够。
今天聊的是《经济学人》旗下的《1843》杂志这个月的一篇新文章,“高压式家教”(High-pressure
parenting),作者是《经济学人》的高级编辑瑞恩·埃文特(Ryan
Avent)。埃文特是美国人,1990年代高中毕业,上了一所州立大学,现在在《经济学人》伦敦总部工作,有一个六岁的女儿和一个三岁的儿子。工作和家庭都不错,但是他时不时会感到一点焦虑。这个焦虑就是要不要使用虎妈式的培养方式,对两个孩子严格训练,让他们将来能去私立名校上大学。
埃文特自己考大学的1990年代,美国常春藤名校还是比较容易去的,只要你申请,录取率高达四分之一。当时上大学的人也少,美国25到29岁的年轻人有大学学位的也只占四分之一。人们并不认为大学非上不可,常春藤有多么了不起。埃文特成绩不错,他父母也很重视教育,但即便如此还是选择了家乡的一所公立大学。一部分原因是常春藤的学费太贵,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埃文特那时候缺乏“一定要上常春藤”这个意识。
结果他一到大学就有点后悔了。他跟去了常春藤的高中同学通信,就感到自己的进步速度比别人慢。他甚至觉得自己错过了常春藤这个快速上升通道,搞不好这辈子只能做个默默无闻的平庸者了。
但是埃文特非常努力,他的确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和职位,现在谁也不能说他是个默默无闻的平庸者。可是埃文特是付出了比身边的人更多的努力才得到今天的位置。他从华盛顿开始记者生涯,一看周围的人都是常春藤的。他升迁到了《经济学人》的伦敦总部,一看周围的人都是牛津剑桥的。
埃文特说,没有名校学位,参加这种水平的竞争,就好像在别人有绳索、而你没有绳索帮助的情况下攀爬一面墙——也许你也能爬上去,可是那非常、非常难。
好。现在问题是,你打算让你的孩子,也这么爬吗?
而且现在的竞争局面跟20年前非常不一样。上过大学和没上过大学,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上了名校和没上名校,机会差距越来越大。学生和家长迅速做出了反应,所以现在常春藤的录取率从20年前的四分之一变成了个位数的百分点。
1980年代,美国家长陪孩子的平均时间是妈妈每周12小时,爸爸每周4小时。现在,没有大学学位的家长,妈妈每周16小时,爸爸每周7小时。有大学学位的家长,妈妈每周22小时,爸爸每周10小时。
最值得关注的,就是这些自己有大学学位的“高端”家长。他们收入比别人多,工作时间比别人长,但是陪孩子的时间也比别人长。如果每天十个小时工作和上下班,三个小时看孩子,再加上各种杂物,那他们哪里还有什么“自己的”时间?连睡眠都受影响。
所以咱们中国家长千万不要以为美国家长教育小孩都是放任自流——
那是美国“低端”的教育方法。现在“高端”家长的教育竞争,可能比中国还惨烈。在曼哈顿之类的地区,如果你从小孩一出生就去那所最好的学前班报名,你可能已经报晚了。最好的学前班出来的学生才能去最好的小学,然后才能去最好的中学,走上通往常春藤的特别通道。
美国没有多少人请家教,主流模式是自己带——从早上就要比正常时间早起做几道数学题再去上学,到放学后参加各种课外班,家长全程陪护。
这是一场军备竞赛。而且很多家庭根本没有条件参加这个军备竞赛。
但是,埃文特说,他不打算参加这个竞赛。他给了三个非常有说服力的理由。我也要深刻的分析这三个理由。
作者观点1,高强度竞争对孩子是不健康的。小孩需要玩,而且需要毫无意义的、浪费时间式的玩。小孩需要跟别的孩子一起胡乱的打闹,这样出来的孩子才有健全的人格。如果孩子从小就只知道完成一项一项的指标,考取分数,满足大人的要求,长大了精神上容易有毛玻
个人观点1,这个逻辑说得极端了。我承认高强度的竞争有不妥的地方,做各种事都有利弊,学习和竞争的利一定大于弊。这个时代,终身学习不再是赞美,而该是每个人的标配。而从小就不参与学习和竞争的人,要知道你长大后,在工作岗位上你All
in都不一定能成功,就连体力都拼不过人家,人家从小就保持五小时高度集中的课外学习,你从小就保持五小时的傻玩傻闹,等到工作上你们做事的专注度能一样嘛?
教育的好处有三个
第一,独立人格。从小学习有竞争意识,能让人在竞争的环境里,对事物的认知不断加深,最终能够思想独立。这就比较厉害了,至少在同一件事面前,你会脱离粗鄙庸俗的想法,未来你不再会为别人对你的看法而担忧,不会为别人的想法所限制。
第二,培养习惯。比如说,我们的每日一练。“日拱一卒”的力量大到难以想象。为什么?大多数社会竞争优势,本质上都是资源优势。只要是资源优势,通常都可以被资本的力量瓦解。但是,用时间积累起来的优势,则很难追上。比如说,每天看一篇英文新闻。每天做一则读书笔记。在你,因为已成习惯,难度越来越低。在别人,因为时间差,越来越望尘莫及。后来你就发现,为什么他能有好的想法、创新思维、高品质的文案。你这不废话嘛,人家每日一学积累资本的时候,你干嘛去了?!
第三,塑造品格。比如说,背单词,如果你前期没上过词汇课程。自己背了忘忘了背,就是需要—耐心。耐心的力量,就相当于经济学里的—复利效应,越到后期你的进步和成绩增长速度越大。但许多人坚持不到底,大都死在了复利中后期的路上。不论是学习还是做事,没有耐心的人,不会有好的积累,他们不会把每件事情都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做,只想得到短期的效益,甚至都不会思考真正重要的事—自我成长的价值。他们最常说的话是:“想这么多不烦么?”
不深入思考,剖析问题。因此,学业事业都一事无成。
作者观点2,名校教育和家长陪护的作用,未必有那么大。人们认名校这个牌子是一回事,名校到底在孩子能力培养上起到多到作用,是另一回事。家长陪伴也许在早期阶段有用
——帮着念念书,背背乘法口诀——后期未必有用,难道好学生不应该独立学习吗?
个人观点2,昨天刚读完吴军老师从硅谷写的这方面文章。数据和案例不多赘述了,坦率地讲两个事实,第一,从优秀人才的产出来看,一流大学出的名人比例总体上比二流大学高,但是差别不是很大。第二,一流大学的教授讲课未必比二流大学好,或者说,它们之间的差距不在上课水平上。
但名校到底牛在哪儿?
专门研究过,美国最好的20所私立大学与比较好的公立大学之间的差别。发现很重要的一条是,名校给予学生非常大的选择权,而二流大学没有,这主要是资源多少所导致的。
名校人均拥有比较多的师资、经费和实验设备,因此常常给予学生比较多的选择空间,而二流大学人数众多,照顾不过来,专业设置就比较死板了。不幸的是,大部分学生学习并不主动,在一个相对受约束的环境里,他们自己变得拘束起来。四年下来,基本上变成了按照要求上课、考试、毕业这样一个被动的人。
第二个差异是环境,尤其是同学营造的环境。
很多教育家认为,将哈佛大学某一年入学的全部1500名学生,送到一个二流大学接受教育,他们最后成才的比例,依然会很高。在美国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就是一流大学的生源和环境是造就学生们成才的最重要的原因。
名校的学生水平比较整齐,二流大学的就良莠不齐了,很多学生未必很会交朋友,有什么圈子就接受什么圈子。在一个平均水平高的圈子里,自己的水平也就高了;在一个水平参差不齐的圈子里,受到的影响是好是坏就难说了。
作者观点3,家长们付出这么多的“牺牲”,表面上是为了孩子,其实是为了自己。名校标签就如奢侈品品牌,跟亲朋好友一说人人羡慕,也许你追求的仅仅是这个羡慕。关键在于,家长们把“名校”当成了一场比赛的终点,可是人生并不都是比赛,也没有什么决胜的终点。
个人观点3,让孩子上名校,其实是为了自己。这个认知太扯了。随着经济发展,中产阶级已成为社会主流消费群体,大部分家长都是“努一代”,靠自己的奋斗和打拼多年才过上“与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资格。中产阶级的消费是极度理智的,谁会用自己打拼多年的积蓄去换取一句羡慕?!
家长更不会把名校变成终点,大多数人的想法是,名校的学历是一块敲门砖,有了好学历未来过上好一点的生活,这个胜算会高一点。这恰恰是“里程碑思维”。这个时代,哪里还有什么一劳永逸的事情,一个不能被忽略的事实是,在我看来,信息流动成本越来越低的今天,能力被埋没的成本也接近为零。能力越强的人成长的越快,越能获取更多的能力,进而越强。这绝对是个胜者通吃的时代。而变好的现象是,读过名校有能力见过世面的人是不会被埋没的!
所以埃文特的策略是继续纵容孩子的热情和兴趣,帮他们学会怎么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那些成绩和指标。他说跟孩子在一起花多少时间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分享他们的乐趣、眼光和世界。
这些话太片面了!
|我的感受
我建议的策略是—
如果你家小孩有天赋有热情,本身就想上名校,愿意完成高难度级别的出国留学训练,那你就好好培养;
如果你家小孩的天赋和热情在别的方面,那就别忘了还有很多别的路可以出人头地;
不管走哪条路,让孩子和家长付出太多牺牲,都是不值得的。所以,有意向有想法的,找个人聊聊,提前规划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