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外部因素。在吵杂的环境中,小学生的注意状态易受干扰,情绪变得烦乱、紧张,这些都会直接降低学习效果;而安静、舒适的环境则会使小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注意集中,记忆增强,从而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家长首先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为孩子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不一定要有专用的书房,只要学习场所相对安静、整洁就行,最好是有固定的桌椅,桌椅的高度尽量适合孩子的身高,使其坐姿舒适;学习场所的光线要充足,光亮要适度;学习用品要准备齐全,物品放置要井然有序,这对于孩子专心学习有所助益。
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家长不要大声聊天、看电视或听音乐等,这是保证孩子专心学习的起码要求。如果家长能带头看书学习,并将自己的学习环境布置得十分文雅,这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将对孩子产生深刻影响。
良好的习惯是孩子学习的基础,培养什么样的学习习惯、怎样培养呢?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孩子终生受益。从家庭学习指导的角度来看,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
(1)专心致志学习的习惯
学习是一种对注意水平要求较高的活动。只有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才能提高学习效率,真正掌握知识;如果心不在焉,边学边玩,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且使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现代社会讲求效率。教育孩子从小养成专心学习、讲求效率的习惯,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工作都会起到积极作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年龄小,注意保持的时间短.7-10岁儿童注意的时间约为20分钟,10-12岁约为25分钟。因此,家长不应逼迫小学生长时间学习,而应劳逸结合,张弛适度,这样才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2)制定计划并按计划学习的习惯
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长期坚持按计划行事,使学习、生活形成节律,时间得到合理支配,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年龄较小的孩子不会自己制定计划.家长应根据情况帮助他们制定,督促他们实施。随着年龄增长,家长可逐渐指导孩子自己制定计划,并善始善终,坚持实行。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孩子的学习,也有助于他们意志力、自制力的培养。
(3)乐于读书、勤于动笔、善于思考的习惯
读书是学习的主要途径。家长首先要指导孩子读课本,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扎实地学好课本知识;其次要支持和指导孩子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因为课外读物可以帮助孩子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激发求知欲,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当然,并非开卷必定有益。保证孩子所读内容的健康性.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为此,家长应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并且要在量上适当控制,不可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此外,在读书的过程中还要指导孩子做笔记、写心得,这样既可巩固习得的内容,又可提高他们的理解力、判断力和表达能力,并有助于资料的积累。
(4)按时、独立、规范地完成作业的习惯
做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并灵活加以应用。家长应督促指导孩子在复习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按时、独立地完成作业。孩子做作业遇到困难,家长只能给以讲解和启发,鼓励孩子自己克服困难,千万不能包办代替。作业整洁,字迹清楚,做完作业后认真检查,这些看来琐细的学习习惯,对孩子以后的学习和成才有重要作用,家长也应予以重视。
3、拓宽孩子的视野和兴趣爱好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好文化知识,取很好的成绩。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些家长除了要求孩子完成学校规定的作业外,还常常给他们"加码"或"回炉"。这种做法往往造成孩子学习负担过重,甚至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因而应当予以纠正。
让孩子对学习始终抱有好奇和兴趣。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家长正确引导孩子钻研所学的知识,通过钻研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知识的魅力;既要钻研书本知识,也要广泛涉猎书本以外的知识,这样才能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
家长应当重视孩子的兴趣倾向,但又应避免为孩子的兴趣过早定向。有的孩子在学习中表现出对某门功课的特殊兴趣,在不妨碍整体学习的基础上,适当保护和鼓励孩子的兴趣是必要的。但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应该全面地学习各门类的知识,不能有所偏废,否则,会使孩子知识面狭窄,孤陋寡闻,这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不利。这一点,家长应当心中有数。
鼓励孩子多提问,帮助他们解决疑难,对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有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提问不耐烦,甚至不理不睬;也有的家长一问三不知.这都会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家长对孩子的提问应有耐心。要认真解答,一时解答不了,也应采取老实的态度,不可随口乱编,否则会给孩子传递错误的信息,一经孩子发现,不仅会降低父母的威信,而且会伤害他们的求知欲望和热情。对于年龄大些的孩子,家长应指导他们带着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有助于他们独立意识的增强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4、正确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
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考试成绩,但又不能分数至上,把分数当作衡量孩子学习好坏的唯一尺度,一味驱使孩子追求高分,使他们变成分数的奴隶。家长应从远处着眼,不必为孩子一时的成绩优良而得意洋洋,也不必为他们目前的成绩平平而灰心丧气。有些把分数看得很重的家长,给孩子规定考试的硬指标,达不到标准即施以惩罚。这种做法往往给孩子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有的因此而郁郁寡欢,心情沉重;有的因偶尔一次成绩不理想而萌生离家出走的念头;有的采取涂改考试分数的做法来对付家长;还有的甚至走上自残、自杀的道路。
以分为重,分分计较,还会导致小学生学习观的偏差,使他们误以为读书的目的只在于分数,而忽略了求知的真正意义。学生之间考分的激烈竞争,使得他们原本纯洁的心灵变得冷漠无情,心胸狭窄,这些问题是十分值得重视的。当然,我们这里并不是说分数毫无意义,家长可以不管孩子的学习成绩。我们的目的是想提醒家长注意,既要重视孩子的考试成绩,又要防止分数至上的倾向,坚持这种辨证的观点,无疑将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