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感统失调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感觉统合(SensoryIntegration)最早是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爱尔丝博士(Dr.JeanAryes)在1969年提出的一个研究观点。
所谓感觉统合,是指人的大脑将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多次分析、综合处理,并作出正确的应答,使个体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中和谐有效地运作。这也就象是交通指挥者或红绿灯管制者,在它的指挥下,各种信息有条不紊地在大脑的"高速公路"上飞驰,大脑才能协调身体对外界刺激的感受并作出适当的反应。没有它们,交通将乱成一团,"事故"不断。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及教育学家让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认为,智慧的根源,是来自婴幼儿期的感觉及运动发展。让孩子在环境中获得充分的探索和操作机会,使神经、肌肉及骨骼均获得正常的发展,才能形成开朗的个性、稳定的情绪及适当的行为,日后进入学校,也才能顺利地适应团体生活和学习。在六岁以前,孩子还无法以抽象的概念来完成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而必须以实际的感觉来认识与学习,所以他们必须不断地以身体及四肢的动作来增加感官及运动的经验,而这种身体及四肢动作的有效运作则是以大脑的调控和整合为基础的。由此可见,感觉统合是幼儿现在和将来认知学习的基矗感觉统合是幼儿教育的基矗
当人体由于先天不足或受到外界的不良干扰时,大脑对感觉信息的统合就会出现问题,即感觉刺激信息不能在人脑的中枢神经系统中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使整个机体不能和谐地运作,这时人体就会表现为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
1.前庭平衡失调
(1)多动不安,走路易跌倒,晕船、晕车,有些孩子还可能出现语言发展迟缓,说话词不达意,语言表达困难等。
(2)视觉感不良,无法流利地阅读,经常出现跳读或漏读或多字少字;写字时偏旁部首部颠倒,甚至不认识字,学了就忘。
2.本体感(运动觉)失调
(1)方向感差,容易迷路,容易走失,不能玩捉迷藏,闭上眼睛容易摔倒,过分怕黑。
(2)动作协调不良,动作协调能力差,走路容易摔倒,精细动作不良,手工能力差。
3.触觉失调
(1)触觉过分敏感或过分迟钝,表现为害怕陌生的环境、咬指甲、爱玩弄生殖器等
(2)痛觉过分敏能感或过分迟钝,自伤自残,孤僻、做事缩手缩脚、缺少探索性行为。
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
1.孕期失误
(1)先兆流产,孕妇的不良饮食习惯。如好食烟、酒、咖啡等
(2)剖腹产不能形成重力感。怀孕时用药不慎或情绪常处于过度兴奋或悲伤状态
2.抚育不当
(1)该爬的时候没爬,该跳的时候没跳,日后可能出现协调性、平衡感差。
(2)出生后家长摇抱少,孩子静坐多,过分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等
(3)该哭的时候不让哭,心肺功能弱,口腔肌肉缺乏锻炼,甚至语言表达差。
(4)过度保护不注重适龄基本能力的训练;缺乏运动、缺乏游戏、缺乏大自然的熏陶。
感觉统合失调的危害性
爱尔丝博士指出:感统失调会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主要体现在心理素质差、学习能力和性格上出现障碍。
儿童天生都是天才,感统失调的孩子大脑和身体各部协调出现障碍,许多优秀的方面却表现不出来,影响孩子的一生。有的孩子小时候非常聪明,长大了却很一般,就是这个道理。
感统失调的孩子学龄前可能表现不太明显,到了学龄期就会在学习上和性格上慢慢表现出来:上课走神,不能独立完成作业,人际交往能力明显吃力。
感统失调的孩子到了青年期变化明显,有的智商很高,学习成绩很好,但走上社会却无法适应,很多方面发挥不出来,工作能力、交际能力出现困难,甚至终生受限、埋没于社会。
感统失调重在预防
由于在中国内地人们对感觉统合知识的认知度不到20%,所以对婴幼儿的感统训练重视严重不足。几乎95%以上的家长是当孩子在四五岁时出现症状后,在医生那里知道的什么是感统失调。然而孩子在0-3岁最佳的感觉统合开发期已经过去。因为,人的感觉统合在婴幼儿时期已经打下了几乎80%的基矗
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对感觉统合概念的认知度高达95%以上,针对于婴幼儿的感统训练普及率也高达90%以上。
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父母的忙碌和劳累,或由家中老人看护孩子。父母们忽视了对孩子在0-3岁时期的感统训练,实际上,很多亲子互动游戏都是感觉统合训练的范畴,比如举高高,抡圈圈,让孩子多爬行,在四五个月孩子出现本能的跳动的时候协助他(她)跳动,摇抱,左右加速移动等等。
婴幼儿期感觉统合训练的程度和普及率与整个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应该得到足够重视。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儿童潜能递减法则”——人的潜能都有自己的发达期,而这种发达期是固定不变的。不论哪一种潜能,如果不让它在发达期发展的话,那么就永远也不能再发展。因此,预防儿童感统失调问题一定要在婴幼儿期就要重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