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也是一个小吃的集中地,全国各地的小吃几乎都在武汉的美食街出现,不过,武汉也有自己的特色小吃,作为武汉饮食文化传承机构——金刚钻小吃培训中心,我们有必要向大家推广下!特别是热干面~~武汉十大著名特色小吃攻略介绍给大家!
1、热干面
热干面是武汉最负盛名的传统早点。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面条事先煮熟,拌油摊晾,吃时再放在沸水里烫热,加上芝麻酱等各色调料,成品面条筋道,黄而油润,香而鲜美,诱人食欲。历史上虽以“蔡林记”热干面最为出名,可街头巷尾的各式热干面也风格各异,毫不逊色。
热干面源于三十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卖汤面的李包,他怕未卖完的汤面发馊变质,便把它捞起来晾在案上,不小心撞倒油壶,他就把流出来的麻油拌到面条里。第二天,他把这些面条放在沸水里滚烫几下,捞起来拌上佐料,热气腾腾,香气扑鼻,使人争相购食。有人问他这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热干面"。人们说热干面好,他从此就专卖此面。有些饮食摊贩看他生意兴隆,便向他学艺,也卖起热干面来。现在武汉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热干面面馆和摊点,是武汉人早晨爱吃的早点小吃之一。
2、三鲜豆皮
三鲜豆皮,又称老通城豆皮。是湖北民间的一种传统小吃,早在唐代湖北就有绿豆皮问世,它是一种传统的乡土风味名食。过去,每到冬季农闲时期,广大农村都有烫制豆皮的食俗。后逐渐从农村进入城市,发展成为市售经营食品。抗日战争以前,汉口有个曾厚城的人,在大智路开店经营小吃。但由于当时配料单调,质量欠佳,又因抗日战争爆发,便停业全家迁至重庆,1946年返汉口冠以“老通称”字号开业,由外号“豆皮大王”的高金安掺作。以豆、米浆伴作皮,各种鲜料糯米为馅,制作的豆皮具有色泽金黄透亮,外脆内嫩,油重而不腻又因配有鲜肉、鲜蛋、鲜虾仁作馅,故以“三鲜豆皮”得名。后又以猪心、猪肚、冬菇、兰片、叉烧肉等制馅,很快形成一种独特风味,而名噪武汉三镇。1958年毛泽东主席视察武汉时,曾品尝并赞美过三鲜豆皮,从此,更加名声大振。继而老通城还创制出了蟹黄豆皮、火腿豆皮、什锦豆皮、鸡丁豆皮、虾仁豆皮等二十多个品种。1986年,老通城豆皮荣获武汉市最佳消费品金杯奖.
3、汤包
武汉的小笼汤包是在苏式汤包的传统做法基础上不断改进形成的。这种汤包具有皮雹汤多、馅嫩的武汉风味特色,不仅为武汉人所喜爱,而且在全国也颇有名气。
汤包中的汤汁是以猪皮和原汤熬制成皮冻,然后绞入肉馅做成。汤包经过高温蒸制而成,不穿底,工艺必须十分考究。汤包从熬皮汤、做皮冻、做肉馅、制包,到最后“一口气”火候到位,制作程序非常讲究。所制汤包口似鲫鱼嘴。吃汤包很有讲究:轻轻移、慢慢提、先开窗、再喝汤,细心品味全吃光。汤包蒸熟后馅成球浮在汤中,吹口气馅芯能在汤中打转,汤鲜肉嫩,滋味鲜美,佐以细姜丝、陈醋、酱油等,吃起来颇有喷香可口、沁人心脾的特有滋味。
4、面窝
面窝是武汉独有的地方性小吃,因四周厚而中间薄,呈凹状而被称为“面窝”。其实用“面”来修饰“窝”并不贴切,因为它的成分中面粉只占少数,大部分是粳米磨成的米浆,还要加一定比例的黄豆浆,加葱花、细盐。炸时用铁勺子,直径约5寸,四周下凹,中央凸起,炸成后像个圆圈圈,吃在嘴里,酥、脆、软三种感觉混合。
5、周黑鸭
据史书记载,秦末〈公元208年〉,楚国将军项羽渡过漳河“破釜沉舟”迎战秦军。楚国军队因粮草短缺,士兵们便用毁坏的船只,烹饪漳河两岸密集的鸭子充饥。鸭子本是寒凉滋阴有情之物,阴中生阳,士气大振。当时虞姬随军作战对烹饪也颇有爱好,便亲临指点,因辣味太呛,虞姬侧身连打几个喷嚏,她佩带的香囊掉进锅里也浑然不知。一会功夫,鸭锅香气四溢,士兵们垂涎三尺,争着去吃,都拍手称快,好吃!好吃!!当时有个叫周黑的火头军,很有烹饪天赋,虞姬指点,烹饪过程,鸭子的味道都熟记于心。周黑在清理鸭锅时,把香囊悄悄捞出藏了起来。回到楚地后,他按香囊配制的秘方如法炮制,在武汉开了一个鸭子店,取名为周黑鸭。他别出心裁,把鸭头、鸭脖子、鸭掌、整只鸭子一起烹制,烹出了一派美妙绝伦鸭味,商贾市井闻之争向购买,周黑鸭自此美名远扬,时势造就了一代鸭王!民间始有周黑鸭流传至今......
周黑鸭的特点:麻、辣、香、甜。
周黑鸭的营养:口味香辣、但营养丰富,脂肪含量较低,经常食用,能补充人体必须的蛋白质、维生素E、维生素B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一定的医疗保健作用。
鸭肉的营养成分:鸭肉又称骛肉、白鸭肉,性凉,味甘。
功效:滋阴,补虚,养胃,利水。
周黑鸭的吃法:在品尝鸭头、鸭锁骨、鸭掌、鸭翅时,人们往往抿嘴吮指,眯着眼,体验那种齿颐留香的无穷回味。鸭脖讲究凉吃,光啃肉,鸭脖肉为“活肉”层次分明,颇有嚼劲,肉啃完后,则吸吮骨节间的骨髓,“滋溜”之声,给人一种成就快感。那些喜辣者可将骨头嚼碎,细品慢吸,体验“唇齿留香”余味悠长的美食享受。
6、老汉口汽水包
汽水包的历史已有半个多世纪。早年的武汉,汽水包多是肉馅或青菜肉馅的,不仅早上过早可做主食,在两餐之间,来一两个也是压饿的一种零食。在改革开放初期,武汉很多街头的早点摊上,远远可以看到一口大平底锅,架在蜂窝煤炉上,上面盖一个木制的锅盖,这就是做汽水包的摊子。当你走进这汽水包的摊子时,可以迎面闻到飘出的香气。渐渐地炉子旁边围满了等待的食客,只听得锅里嗤嗤作响,这表明水汽渐渐收干,师傅不慌不忙揭开锅盖,但见白白胖胖的包子一圈圈地挤满了一锅,师傅随即舀一瓢菜籽油淋了下去,熟练地边铲边翻边转,一锅白花银,一会功夫变成了金包银。人们围着看着,馋涎欲滴开始掏钱准备一饱口福了。
7、重油烧卖
烧卖,又称烧麦、稍麦、烧梅。产于宋元时期。当时的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载:“烧卖扁食有何难,三汤两割我也会”明清时烧卖有很大的发展,其皮常用蛋液制成,其馅心也丰富多样、常用糯米、肉、虾、蟹或绿叶为原料。荤素搭配,咸甜皆宜。
我们现在传授的是重油烧卖。它是流行于武汉及周边地区的传统风味美食。在湖北,烧卖也是衡量小吃店档次的一个标准,现在武汉市三镇,有很多早点摊和包子店都兼营烧卖。当然开专门烧卖店的也很多,严氏烧梅、吴氏烧卖都是比较有名气的。
重油烧卖是以水调面团用走槌撵皮,将熟制的糯米、肉盯香菇配以皮冻、黑胡椒、酱油、味精、猪油等调和成馅,包成金钱底、荷叶边、梅花状。它具有油而不腻、香、鲜、揉糯、回口微辣,再配一大碗红茶,那可真是一顿美味的早点了。
蒸制而成的烧卖一般是4个/元。有很多兼营烧卖的是用机制的面皮,售价5个/元。由于糯米的价格不稳定,而饮食业价格又相对稳定,所以,烧卖的利润一般在30~50%之间。
8、石头饼
石子馍是关中地区有一种制作奇特,风味别致的古老食品,也叫干馍、砂子馍、石头饼。由于它历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因而被称为我国食品中的活“化石”。石子馍是用烧热了的石子作为炊具烙烫而制成的馍。它油酥咸香,经久耐放,因此很受人们的喜爱,就连外宾吃后也大加赞赏。
9、油闷大虾
油焖大虾是湖北的一道名菜,采用炒焖的技法制作而成。菜品色泽枣红亮丽,味香飘逸,香辣适口,回味微甜。特别是夏季,油闷大虾简直成了武汉乃至湖北的景观菜肴!
五七油闷大虾,是油闷大虾中的佼佼者。早些年,在武汉的一些露天吃场就拉开了阵势,大大的招牌分外醒目。据说是江汉油田五七钻前“小李子油焖大虾”最先做的,后来钻前家属区一带的所有餐馆都开始做这道菜,“五七油闷大虾”由此得名并盛行至今。由于当地居民反映吃虾严重扰民,由江汉油田管理局有关部门和五七地区几家单位协调,在五七俱乐部后面集中兴建小吃一条街,发展到现在的虾市——“五七油闷大虾城”。
“五七油闷大虾‘口味偏重,放入的香辛料和中药材具有明显的调味作用和一定保健作用,其融美味和保健于一体,适应了当代人追求健康饮食的潮流。所以几年来不断在各地蓬勃发展,生意一家比一家红火!
10、精武路鸭脖子
在武汉,经常看到俊男靓女不顾形象的大啃鸭脖子,那叫一个香!特别适合火辣口味的人士。天气炎热的时候,吃点鸭脖子可以发汗,其性凉,味甘,温补,益气,与辣互相作用,可以益气养血。男人们喜欢边喝啤酒边吃鸭脖子,女人们则是把它当成晚餐后消遣的零食。正宗的鸭脖子要麻、辣、鲜、咸诸味俱全交相辉映,且味香入骨,“表里如一”,一吃到底,欲罢不能。
武汉的精武鸭脖是卤菜中的后起之秀。精武鸭脖的相关故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内行人都略知一二。我们在这里只说一下学习精武鸭脖应该搞清楚的几个问题。
精武鸭脖是一种卤菜,或称卤制品,精武路的当然是赫赫有名的,精武路在别的地方开的分店,精武路的加盟店都是精武路的复制品,在技术上他们应该是一个档次的。
大家知道,精武路是好多家做鸭脖的,每一家配方和做法都大致相同但又不尽相同,不是统一的标准,不是统一的配方和做法。质量档次,各有千秋;评判标准,不一而足;全看师傅的技术水平和认识境界。精武路的配方做法,也是长期摸索总结的结果,它显示的,不仅仅是精武人的产品,也是精武人智慧的结晶,精武路好多家在一起扎堆做鸭脖子,做的好,成了气候,产生了环境效应和品牌效应,所以生意很好。精武路的配方做法值得肯定,他们给武汉人争了光荣,他们是武汉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