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外界气温最高,在中国上海生活着的外籍朋友们也感受到了烈日的热度,容易发生头疼脑热、中暑等症状。而在儒森汉语学校里面,懂中医的张老师特地为他们和其他对外汉语培训学员们开设了三伏天中医养生讲座。中医讲座不仅将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传达给老外朋友们,还能教给他们切实的养生知识。
张老师建议老外朋友们和其他对外汉语培训学员们,在夏天可做三伏灸养生治疗。因为夏季人体的体表温度很高,皮肤汗腺处于开放状态,积存在体内的风寒可以在药物的作用下,通过皮肤透发出去,对身体健康非常有帮助。尤其对于一些寒症的顽固性疾病,比如患有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鼻炎、鼻窦炎、反复感冒,或有有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现在贴三伏贴效果优于其他的时间。
中国俗语中有一句,是冬吃萝卜夏吃姜。中医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天本来内脏的温度是偏低的,由于外界气温高,皮肤开放程度过高,体内的内热就通过皮肤向外散发。因为姜是热的,刚好弥补了内热向外过度散发的不足。
经常来儒森上课的老外学员和对外汉语培训学员会常带冰镇饮料,为了消暑,他们也吃苦寒的食物。张老师讲解到,其实三伏天喝冰的东西特别容易导致胃肠道系统疾病的发生,引起腹泻、腹痛等一系列问题。此外还要注意空调温度,不应为了贪凉使室内外温差过大。尤其是当人从炎热的室外进入空调房的时候,如果此时身体出了很多汗,空调就开得比较大,对着空调使劲吹,对身体特别不好,甚至引起感冒发烧。
英国学生Frank若有所悟,听讲的兴味很浓。虽然汉语水平不高,但是讲座中,一边思考一边学习,Frank倒是学会了不少中医术语,还了解到《黄帝内经》这本中医典籍。
考虑到听众的汉语水平不均,张老师还点到为止得让他们见识了汉文化和中医文化的一些有意思的内容。写下“医”和“醫”两种简体繁体字,结合医学讲了点汉字发展的内容。也浅显地说了一些中国古人治病用药的习俗与方法等等。在这样充满乐趣和实用的讲座分享过程中,汉语和中医的一些实用知识,以及古代汉语的一些表达方式,已经进入老外们的头脑中了。而对外汉语培训学员冯跃也感慨又学到了一招,对外汉语还可以这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