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网络)
笛子是中国的土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就很流行,在中国中南部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两只笛类乐器。在中国东部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笛距现在有七千多年,中国笛的历史可见一斑。
中国传流的笛子大多是竹笛,笛上有6个按音的孔,一个吹奏孔和一个笛膜孔。竹子遍于乡野,而且竹笛易于制作,因此流传很广。竹笛非常悠扬,带有山野乡村的风格,因此就有牧童倒骑牛背、横吹笛子的情景。竹笛还可以抒情,古代文人常用笛子发出的凄楚的笛音来抒发自己郁闷的心情。
中国笛除了竹笛还有玉笛、瓷笛、铁笛、铜笛等等种类,演奏的技巧也是多种多样的,表现力极其丰富,在汉族中常用的有两种笛子,一种是流传于南方的曲笛,因为这种笛子是为昆曲伴奏的主要乐器而得名。由于这种曲笛产于中国东南部苏州,所以也叫苏笛。曲笛比较粗而且长,大约有70厘米长,声音柔和清新,甜美圆润,具有南方细腻、委婉的风格,代表作品有《小放牛》、《姑苏行》、《鹧鸪飞》等等。另一种是流行于北方的梆笛,因为其给梆子腔伴奏而得名。这种笛子小巧,只有40厘米长,声音非常清脆、嘹亮,擅长演奏一些欢乐的曲子,比如《荫中鸟》、《喜相逢》、《五梆子》等等,具有中国北方粗犷、豪放的风格。
(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一点资讯的观点和立场)
加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