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关于我国物流教育的思考

2012-10-23 阅读:353 来源:厦门市远见培训学校
进入>

 一、我国物流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一)我国物流教育的状况。
我国的物流教育是由物资管理、交通运输管理、商业储运管理等专业演变过来的。近几年来,随着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得到企业和有关方面的重视,物流教育也得到了相应发展,在我国的大中专院校里开始设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专业方向或在有关专业里开设物流方面的课程,注重培养物流人才。由于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及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物流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根据2002年、2003年全国高校招生目录统计,全国内地正式招收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及其方向的高等院校已达171所。其中,本科院校为47所, 物流人才的培养在学历教育方面推进得较好,已初步形成了博士、硕士、本科、大专、中专层次的教育体系。在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对外经贸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设立了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点,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设立了MBA(物流方向)硕士点、博士点,在北京交通大学设置了物流管理博士点,为培养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奠定了基础。
由于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或交*学科,而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性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所以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的物流实用型、操作型或技能型人才。为此,全国各省的职业学校也相继开设了物流类专业,如湖北省招收现代物流专业中专层次的学校就有11所。
根据招生目录统计表明,我国物流教育较强的省市是:上海市、北京市、湖北省、江苏省、广东省、天津市、陕西省、浙江省、四川省、香港、台湾、山东省、辽宁省;物流专业的博士教育、硕士教育主要集中在北京市,本科教育、高职高专、中等职业教育基本覆盖全国,以职业教育的数量最多。
(二)我国物流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在物流人才教育方面形成了一个重理论研究与方法的研究生教育层次及重素质、重基础、重知识面协调发展的本科教育层次和重操作、重技能和实践的中高职教育层次的教育体系,有了一定的基础,也培养出了我国物流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物流专业教育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理论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不够。物流教育和人才培养首先面临的是物流理论研究和师资问题,我国的物流教育起步较晚,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形成“物流热”更是最近几年的事,现有的物流学理论尚不成熟,而且大多为舶来品,还没有形成结合中国实际的一整套现代物流理论体系。现有的师资力量大多是从计算机、管理、营销或其他专业转移过来,其知识储备大多来自目前出版的一些物流书籍,很不系统,很不深入,再加上大多没有物流实务的经验,不少教师在从事物流教学时显得勉为其难,即使这样都还不能满足物流专业学生正常教学的需要。能解决这一矛盾的研究型教育规模太小,目前只有北京交大等少数几所大学开展物流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教育, 开展物流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高校目前也不超过10所。
2.国家教育部门仍没有设置物流科目。目前,高等院校的物流教学大多沿用过去仓储、运输等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欠佳,由于缺乏对物流的广泛、深入了解和理解,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很大,其主要问题一方面是将现有的有关技术和物流方面的课程简单堆砌在一起,缺乏有机结合的系统特性;另一方面是强于书本而弱于实务,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而且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传授与物流实务联系并不紧密。
3.职业教育大多名不符实,没有突出特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职业教育应该是培养物流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力量,但实际情况是,目前我国开设物流专业的职业院校大多是物资、运输、仓储、商业行业所属的职校对传统专业改造而来,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与传统“母专业”的依托关系,并没有完全体现现代物流的理念。而且我国现有的高职、中职教育模式大多是从传统的学历教育演变发展而来,实践性教学投入不够,没有真正突出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特色。
4.培训市场比较乱。对现有物流业从业人员开展职业培训或职业资格认证,应是缓解物流人才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问题是职业资格认证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体系,如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委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制定了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原国家经贸委有关部门指导中国商业技师协会、中国商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制定了物流管理人员、物流经理的职业标准;中国交通协会引进的国际物流执业资格认证考试(ILT);上海市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制定了《物流师职业标准》等等,各类物流培训班更是遍地开花。但这些培训往往概念讲得多,实际方法研讨得少;国外物流发展谈得多,国内物流实践结合得少。
5.发展过快,经费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物流专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办物流专业门槛低,不必过多投入教学设施。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学条件和管理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同时由于物流产业从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在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方面遇到困难,影响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与市场吻合性差。
6.培养方向模糊。许多从事物流人才培养的单位甚至不能很清楚地说出其培养的物流人才将来究竟能够从事什么工作,或者提出的培养目标宽泛,试图培养出万能的物流人才,这是不现实的。
二、发展我国物流专业教育的若干建议
1.我国物流人才培养主要可采取以下三种形式:⑴教育机构组织的培养。目前,许多院校开设了物流课程,有的学校还专门成立了物流系,开设了物流专业,虽然这些都还处于实验阶段,与社会的需求还相差很远,但也适应了目前市场对物流人才的急需。⑵政府职能部门组织的培训。为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劳动社会保障部在2002年就着手制定了物流师的新型职业岗位培训和认证标准,目前,物流师的标准和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均已完成,并获得国家有关部门的通过,物流师和助理物流师的培训和认证工作已在全国推行,可专门为企业的在职人员提供培训服务。从目前的培训、考核结果来看,效果比较明显。⑶企业组织的短期培训。由于一些正规教育机构难以在短期内推出满足社会需求的物流师培训服务,一些企业通过与院校、劳动技能鉴定中心合作,组织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服务。
对于上述三种形式,政府职能部门组织的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大多是对现行在岗的非现代物流人员通过培训实现转岗,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很强适应性的物流人才,重点在满足短期内企业的需求;而企业组织的短期培训在规模上和资源上,都只能作为物流人才培养的一个补充,其意义在于对员工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所以,教育机构培养无论从资源的合理运用还是从培养的角度上看,都应该成为中国物流人才培养的主力军。
2.加强对物流专业内涵和外延的研究,科学规划、正确定位物流专业各层次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具有扎实的物流理论基础、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研究生层次定位于“研究和规划型”人才;本科层次定位于“工程型”人才;大专层次定位于“技术型”人才;中专层次定位于“技能型”人才。
3.加强专业师资培养。全国物流专业的本科生少,硕士毕业生更少,即使有了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大多流向专业性的物流公司。对教育机构而言,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应该说是较为切实可行的揪叮?刹扇∫韵麓胧?阂皇枪睦?淌σ涤嗌钤欤?圆渭酉执?锪髯ㄒ翟谥把芯可?唷⒃谥安┦可?嘌?暗慕淌Ρㄏ?0%的学费;二是鼓励教师到物流企业参加实践,对实践年限长的教师,在职称评定、课酬等方面给予优惠;三是鼓励教师参加科研活动,对参加物流课题研究、编写教材、发表论文的教师给予奖励;四是有针对性地引进优秀物流教师;五是聘请知名物流与连锁经营企业的专业管理人士参与学校物流专业指导委员会或直接到校代课,邀请物流企业参与制订物流专业发展规划、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案等多种途径加强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的联系,这样,使物流专业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专业理论和实践水平不断提高。
4.优化教学设施。现代物流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教学实验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应创新开发以现代物流供应链为特色,集物流采购、储运、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现代财务结算方式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模拟实验室,配备比较先进的电子模拟软件系统,应具有本专业教学所需的挂图、教具、音像资料、图书、期刊杂志等,为实践性教学创造条件。
5.物流教育应推进办学模式改革,深化教学改革;应积极与国际合作办学,引进师资、教材、教学模式等;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积极性及其作用,产学研有机结合;建立起与劳动力市场密切联系的机制,通过企业举办或联合举办职业教育机构,要建立一批物流专业的实训、实习以及实施产教结合场所,能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所有实训、实习项目,能满足结合专业教学开展技术开发、推广和社会服务的需要,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学校与产业界建立稳定联系:一是聘请产业界专家为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进行咨询指导;二是在企业建立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生产实习提供场所与技术支持;三是与企业开展培训及技术项目合作,建立面向未来的“双赢”合作机制。   
6.我国物流教育的专业课程应按各校特色及其培养目标和主要就业领域形成。并且由于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传统物流业正逐步被现代物流业所取代,因此专业教学内容应有超前性,要敏锐地捕捉现代物流科学技术发展的信息,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引入教学领域。为此,在编制专业课程设置时,安排教学总量10%以上的课时为选修课。做好物流专业学历教育与国家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及就业准入制度的衔接工作,使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劳动力市场紧密结合,与国家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组织教学时,必须着眼于将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并达到职业岗位技能资格等级要求。因此,课堂教学同时肩负技能训练的任务。
7.各学校尤其是职业院校应担负起培训教育和职业资格认证的重任
——培训教育。培训教育应逐步发展为物流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现代物流的优势是伴随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运用不断体现出来的,包括接受过物流正规教育的人员也要不断更新技能和知识,才能适应需要。培训教育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实施过程中,首先,要求政府职能部门对培训机构的资格严格把关,合格的培训机构要有专业师资队伍和培训基地,杜绝无师资、无场地,只以盈利为目的的培训机构扰乱市场;其次,培训教育应主要依靠具备条件的大专院校,采用选修课的教育方式,满足不同培训对象对知识的不同需求;此外,培训教育要推广校企联合,学校为企业员工提供理论培训,企业作为学校的实训基地,为师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推动物流培训教育的良性发展。
——职业资格认证和落实就业准入制度。我国的物流业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已经启动,但很不规范,多套标准,各自为政,有的只以抢夺市场,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不利于物流业职业资格认证的推广和认可。从国际惯例来看,职业资格认证是在行业协会的指导下进行的,结合我国的实际,物流业职业资格认证应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指导下进行,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逐步完善建立包括物流员、物流师在内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现有的物流师职业等级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在初级、中级阶段可按应用方向进行细分,如初级、中级物流运输工程师,初级、中级物流仓储工程师,简单地以物流员、物流师统称,不适合物流作为一门交*学科,包括范围十分广泛的特点,对初、中级物流人才要求全面,不利于物流业发展专业技能,发挥专业化的优势。而高级物流师作为综合性的物流人才,要求全面掌握物流知识和技能,才适合以物流师概之。无论学历高低,所有物流从业人员必须接受职业教育,经过认证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后,才能从事有关的物流工作。
我国物流专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尚处于薄弱环节,必须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机制,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物流职业教育体系,为物流产业发展服务。

加载全文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图片来自用户自主上传,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

以上是厦门市远见培训学校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关于我国物流教育的思考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访问学习资讯新闻专栏。

相关课程

更多>
2020猎学网广告栏
申请课程免费试听名额

课程顾问24小时内联系您

你好

顾问将于24小时内联系您!

确定
在线咨询 微信咨询 立即报名
申请1对1课程顾问咨询服务
×
你好

顾问将于24小时内联系您!

确定
厦门猎学网 >厦门市远见培训学校 >关于我国物流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