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通常都喜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被规则左右的滋味最初肯定不好受。但是制定和执行规则是孩子成长中必需的过程,因此家长们有时会强制的要求孩子或是强硬的拒绝孩子的某种行为,于是孩子们的各种招数也相应而生,比如愤怒、反抗、耍赖等等。当面对孩子的一些不当行为时,家长最容易出现的不适当方式有哪些呢?
1、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对孩子吆五喝六
家长过足了当领导的瘾,把在外面受的气全撒给孩子,家长的心理垃圾转移给了孩子。这是满足了家长,倒霉了孩子。遇到宁死不屈的,双方势必剑拔弩张,亲子关系恶化。长此以往,感受不到家长的温暖,孩子的心渐渐远去,再也不回头。
真到那时,可就悔之晚矣!遇到个性温和的孩子,虽然表面顺从,心里也会受伤,变得谨小慎微,看人脸色,迷失自我。一旦脱离家长的控制,一部分孩子不知道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只会等着别人下命令,只能当可怜应声虫;另一部分孩子则会如脱缰野马,行为失控。
2、对孩子进行情感勒索
家长有时经常会说“你再怎么怎么样,妈妈/爸爸就不喜欢你了,就不要你了”。对三四岁以内的孩子,这样的话简直像是恐怖分子在要挟人质。这个年龄的孩子,爸爸妈妈是他们全部的世界,是自己生存的依靠。如果爸爸妈妈不喜欢自己了,不要自己了,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无法生存,那会带来怎样的心理恐惧。
所以,家长这样说等于把刀架在孩子脖子上进行勒索。而对于大一些的孩子,这句话又显得超级孩子气,也许第一次管用,多用几次,孩子就知道其实你是在虚张声势呢。孩子知道你在说谎,你又给孩子做了个什么榜样?
即便每次都管用,孩子乖乖听话,可是孩子不做你禁止的事情,不是因为这个行为是错的,而是因为这么做就要受到抛弃。被恐惧控制了的孩子,哪还记得规则的本来面目呢,更别提自律了。孩子学会及养成的行为模式就会是:爸爸妈妈在跟前威胁,我就不做;爸爸妈妈不在跟前,我照做不误。
3、规则飘忽不定,今天不可以,明天又可以,完全看家长心情而定,或是看孩子反抗程度而定
如果家长心情好就可以,心情不好就不可以,这样对孩子其实很不公平。孩子时刻看家长的脸色,揣摩家长的心思,哪还有精力去发展自己?如果看孩子反抗程度而定,就等于变相鼓励孩子变成“滚地雷“,撒泼打滚就能对付家长,于是家长反而受到了孩子的控制,哪还能执行规则?
其实合情合理地拒绝孩子真的不难。只要家长们能放下身段,蹲下来,理解并尊重孩子,用爱心,用耐心和决心来执行规则,就可以收获一个独立、坚强而自律的孩子。
咨询热线:400-600-9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