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懂得礼仪的人,就是要会做人,善于与人相处;就是要会做事,懂得快乐服务的真谛;就是要会养人,善待自己的生命,也善待他人的生命。总之,一个懂得礼仪的人,一定是一个会生活的人!孔圣人没有著书立说,《论语》只是与弟子的对话录,他是一个很会生活的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看似平易,实则是做人的大道,与人相处的黄金定律,放之四海而皆准。
昨天晚上,有幸再次拜访范智老师,第一次听到“做一个会生活的人才叫懂礼仪”这样的说法,感觉特别亲切,醍醐灌顶,一下子找到了礼仪培训接地气的理由。仰慕范智老师多年,他主讲的《首脑礼仪》主要针对政商高端人士,作为国礼大师的范老师一直给我一种“高大上”的感觉,他所讲的礼仪似乎距离平常人有些距离。三年之后再次见到范老师,他仍然是身材笔挺,精神矍铄,神采奕奕,80岁高龄的人保持着50岁人的精神状态,不得不对他养生的方法充满了好奇。当他告诉我,“做一个会生活的人才叫懂礼仪”,我一下子明白了,他就是一位“会生活”的礼仪大师,真正让礼仪成为自己生活的指南针,成为自己的人生修炼。“礼仪兴邦
教育救国”不是一个口号,而是真正落实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让每个人都成为一个“会生活”的人,个人健康快乐,家庭和睦美满,社会和谐,这就是我们要的“中国梦”。
“会生活”不是一个口号,范老师提出,礼仪学做人,服务学做事,养人善待生命。我们每个人如果能做到这三个方面,就一定能成为“会生活”的人。
礼仪应该如何学?孔子说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如何体现在生活中?就拿“喝酒礼仪”来讲,别人拿白酒碰杯,你也要拿白酒,这叫“平等碰杯”;如果你不喝白酒,那至少可以碰杯示意,这叫“礼到”;如果过来碰杯的人,“先干为敬”这就是强迫,要求别人也喝完是不尊重别人意愿的表现,碰杯的双方都要做到礼节到位。“频频举杯
以示礼到”,在社交场合,你不喝酒没有关系,可以举着酒杯示意,做到礼节交流。酒桌不是为了吃饭,而是为了社交,为了工作,为了交流感情,觥筹交错的过程是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掌握了互动的方法,你就不至于伤了自己的身体,也不至于伤了别人的身体,甚至导致某人因为不胜酒力出现的不良后果。至于“喝多了叫代驾”,还有“醉酒帮你送到家”,看似义气的说法都是强加于别人,不顾及醉酒之后导致家庭不和谐的结果的表现。听完范老师对于“喝酒礼仪”的讲解,我一下大开眼界,我们太多人都执着于酒桌上的一些不好习惯,斗酒拼酒,以为义气,实在是隐患重重。相信这样的课程,太多的不喝酒的或者经常喝酒头疼的男士需要听听。
“服务学做事”,我们每个人都要依靠为别人服务来获得自己的社会价值,俗话说“行行出状元”,就是古代屠夫也有“庖丁解牛”的故事。我们不仅要服务,而且要把服务和艺术结合起来,要求服务做到技艺精湛,服务过程充满温馨的美感,给予服务对象视觉、听觉和嗅觉等立体化感受。看了范老师培训的国宾馆服务人员的技能比赛视频,震撼于在艺术的修炼下,任何工作都有了美感,服务客户的过程也因为这种美感直接感化了客户的心灵,服务与被服务相互激荡,融为一体。礼仪培训和艺术形式相结合,“兴于诗,据于礼,游于艺”,这样的礼仪风格体现在每个人的服务工作中,任何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服务他人更加美好的形式,在服务的过程中收获成就感,收获内心的快乐。
“养人要善待生命”,养人不是要去找医生,而是要懂得“德性”的重要,要懂得合作,懂得分享,要心中有大爱,有格局。一个人如果格局小,就会竞争心太重,心中自我施加的精神枷锁太多,心中不能放下的事情太多,心中不能接受的事情太多,这是导致一个人自我毁灭的关键。心态不好导致生命遭到摧残的事情太多,有的年轻人想不开,年纪轻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还有的人不爱护自己生命了,当然也就不爱他人的生命。我们礼仪培训师就是要教大家“尊重生命”,不要太过于强调竞争,还要给心灵一个舒缓的空间,要懂得“合作”,要强调“竞合”的理念。这样的养人学才是真正教大家会生活,而不是去看中医,去保健,就叫养生,观念养生很重要。爱生命,爱和平,爱自然,这就是礼仪的真善美。
昨天晚上,寒风料峭,有幸跟范老师交流四个多小时,懂得了礼仪博大精神的文化最后是如何优雅的体现在生活中。范老师讲授《向孔子学礼仪》、《向周总理学礼仪》,他跟随伟人多年,了解他们的礼仪风范;范老师说伟人也喝酒,也和我们平常人一样衣食住行,但是他们懂得“律己敬人”,把礼仪的精华转化到生活点滴,伟人能做到“正心、正德、正言、正行、正礼”。
作为一名从事礼仪培训多年的培训师,一直致力于礼仪文化落地的礼仪文化传播者,我深切感受到礼仪培训师任重道远,不仅要学深厚的传统文化,拥有大格局;还要“会生活”,点滴之中运用的礼仪的道理。几个小时不知不觉过去了,我提议与范老师来个“时尚自拍”,范老师欣然答应,爱生活,会生活,尝试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