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马上要进入小学了,要不要上学前班,成为家长们极为关注的话题。
要不要上学前班?上学前班真的那么重要吗?如何选择学前班?……诸多问题让家长们一头雾水。
首先,现有的教育体制某些环节确实存在幼小衔接脱节的问题,很多的家长都认为脱节的主要表现是在知识的学习上,其实不然,幼儿园的主要学习内容为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这五大领域的内容,涵盖了孩子在他们这个年龄段应该或者说需要掌握的所有知识,老师们通过生活中、课程中、游戏中都在贯穿和教授这些内容,其实这些知识对于孩子来讲,已经足够了。
我们认为目前幼小衔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上:
1、学习习惯:“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习惯是养成的,已养成的习惯也是最难改变的。孩子在幼儿园长达3~4年的生活中,最大的收获可能就是养成了一些良好的习惯,可是这些看似良好的习惯,在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却变成了孩子学习的障碍。比如幼儿园的课时安排为30分钟一节,进入小学后变为一节课40分钟,孩子们早已习惯的节奏被打乱,一节课多出来的10分钟有的孩子可能就会开小差了,别小看这短短的10分钟,一天下来就有60--70分钟,那么一周呢?一月呢?这就让那些适应能力差的孩子慢慢与别人有了差距,学习成绩的下降也会让孩子失去自信心,最终导致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发生变化甚至转移。再比如,幼儿园的学习是轻松的,虽然老师是有教学目标的,但教师的目标最终没有下达给孩子,所以孩子们习惯了没有作业,没有复习,没有预习的轻松生活,但在小学,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的目标明确,孩子的学习目标也很明确,任务同时也就接踵而来,作业、复习、预习变成家常便饭,这如何让孩子能够适应?需要多久才能适应,并养成这样的习惯,那就看孩子自身的适应能力了。另外,小学的课程比例(主副课)设置和幼儿园的差距较大,每节课的课程信息量突然加大,考试的出现等等问题,都将成为幼小衔接中的很大障碍。所以出现这些变化,是需要我们给予适当干预和给予孩子帮助的。
2、生活习惯:孩子们在幼儿园下课后,至少有3~4名老师照看、陪伴、监督他们的安全,孩子的活动始终在老师们的监护之下,当他们进入小学后,这些基本上是做不到的,所以,孩子们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时刻注意安全,这也是需要他们去适应的。虽说人都要在跌跌撞撞中长大的,可家长们要如何保障孩子们在不受到伤害的前提下去学会“跌”和“撞”呢?因此,生活习惯的改变将是孩子面临的又一个考验。除上述以外,吃饭、休息、每天的上学、放学,与同学们的关系等等问题,都是与在幼儿园完全不同的,这些都是需要孩子去学习和体会的。如果给予孩子积极的引导和帮助,会让孩子们更快的接受和适应变化,尽快融入学校的学习、生活。
3、心态:心态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好的心态决定好的结果。让孩子们抱着一种憧憬、期望、自信进入小学,想必是家长们最希望看到的。这种心态的培养,主要从几个方面来完成:兴趣、习惯、方法、知识。通过适当的鼓励培养孩子学习兴趣,通过专门的训练来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通过恰当的引导让孩子学会方法,通过合理的课时安排和教学目标教会孩子知识。有了兴趣,学习就会变得快乐;有了好的习惯,学习就会变得主动;有了方法,学习就会变得轻松;有了知识储备,就会变得自信。引导孩子们在学习中获取快乐和自信才能让孩子获得好的心态。
因此,幼小衔接如果能够给予适当干预和引导,可以帮助孩子更快的适应学校生活。很多家长都认为,作为幼小衔接过渡期的学前班只是单纯的小学“提早教育”,其实不然。学前班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和锻炼孩子独立能力的重要阶段,它的重要,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体现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选择学前班,最重要的是看办学者的教育理念是否正确,我们也不太赞同那种宣扬学校教授知识的量有多大,教育出来的孩子进入了什么重点小学的教育机构的教学理念。教育是否成功,不应该用孩子学会了多少算数,认识了多少字来衡量,也不应该由他进入了什么小学来衡量,这些短期目标决定不了孩子的未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系统工程,就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的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