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地论坛上一则《来谈谈你每月给家里多少生活费》的帖子,引起了网友热烈讨论。记者日前针对“工作后给不给父母生活费”的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主要针对“80后”及其父母。结果显示,多数“80后”表示“想给但未给”,而绝大多数父母则持“给不给无所谓”的态度。
网友:比起礼物给父母生活费才是王道
网友“哥就是传说”在帖中提到,他向办公室的同事求助给母亲买什么样的生日礼物时,“大家一致认为每个月给妈妈多一点的生活费才是王道1“你给家里生活费吗?给的话占工资的多少?”这名网友随即在帖中问道。
部分网友回帖表示自己每月都会给家里交生活费,金额多在1000元到2000元之间。“武原君”说他大概交工资的一半左右。“Wendy7”则表示“我是全部上交的,然后妈妈每个月给我五百零花钱”。而也有部分网友在帖中坦言,到目前为止尚未给父母生活费。“Hao507”表示“买房,还贷,生活压力比较大,暂时没有给父母生活费,父母一个月有3000元的退休金,暂时生活得也挺舒适的,等以后生活压力小点的时候,再给他们生活费。”网友“蓝瑟”说,父母还在上班,不需要她交生活费,而她的工资也都由她自己存着。“给多给少,给与不给,感恩在心,便是。”网友“无绳宝宝”是这样说的。
处处都有经济压力,想给没实力
记者采访中发现,参加工作后的“80后”,有的收入比较多,会变相给父母生活费。比如一家人一起买了不是用作婚房的改善性住房,由子女来承担还贷。还有的则会在节日或父母生日时给个大红包。但是多数人不会主动给父母生活费,甚至给了钱也是让父母帮忙存起来,并不是给父母开销的。有的子女认为父母有退休金、存款等,不需要他们给生活费,而多数则处于心里想给而实际没有给的状态。
老家在安徽,已经在无锡工作5年的小张已经停掉了给父母的生活费,给生活费的习惯原本他已经坚持了4年,现在被迫停止了1年。“我自己存钱买房,自己还贷,压力太大了。”小张说,他认为工作后就有赡养老人的责任,所以坚持每个月给父母寄去1000元的生活费。但是去年5月,小张在无锡买了一套60多平米的房子,每月需要还贷2000多元。“我每月工资4000元,扣掉贷款2000元,如果再给父母1000元,那我就无法在无锡生活了。”小张坦言,现在自己到了成家立业的紧要关口,处处都有经济压力,只有等事业和家庭进入稳定期后,再考虑给父母一定的生活费。
小李大学毕业后留在了老家无锡,工作已经一年多,平时和父母住在一起。但从没有给父母交过生活费,吃住也都由父母开支。小李说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只够他个人平时开销,已无节余再给父母了。“刚开始工作没多久,就是‘换装备’和请客吃饭,把我工资都用得差不多了。”小李说,在学校时他穿衣服走的是“嘻哈风”,现在工作了,公司对着装有要求,小李只好从工资中扣出一大笔置装费来。“而且刚工作,建立朋友圈关系网也是要紧的吧,一个月请人家吃两顿饭,钱就没多少了。”在小李看来,工作后吃住还花父母的钱有些“啃老”,但是在事业初期的他,也只能无奈暂时“啃”下去。“吃住由父母开支就相当于工资涨了
1000元,给父母每月1000元就相当于减掉1000元工资。”小李给记者计算了一下,以他的工资2000元为例,给与不给的差距是很大的。
给不给不强求,给一点是心意
记者昨天在锡城街头对一些父母进行了随机调查。在父母的态度中,多数持“不用交”和“给不给无所谓”态度。“我和他爸退休金加起来就有4000多元,完全不需要儿子给生活费。”家住五星家园的钱女士表示,自己完全能“自给自足”,不需要依靠子女,而且儿子收入不高、经济压力大,他们也表示理解。
“以前我们工作了,几乎全把钱交给父母,现在我儿子工作了,平时不用往家里交一分钱,还倒从家里拿走了十几二十万买房。”家住东河花园的李阿姨这样说,儿子不给生活费她有些怨气,但她怨的是社会风气。她认为,房子成了小年轻结婚的“标配”,而处于事业初期的年轻人又没有这样的经济实力,自然造成了不“哺老”反“啃老”的社会风气。
“我认为还是要多少给一点,至少显示子女的一番心意。”周女士说,她要求女儿每月给她一定的生活费,具体数额不定,多挣就多给,少挣就少给。周女士和她丈夫身体健康,而且每月都有着一笔不小的退休金,其实并不需要女儿财力上的支持,但她认为子女给父母生活费是一种孝心和反哺意识的体现。“而且说实话,那钱我们1分也没花,全帮她存着的,要的就是她的心意。”
声音:把自己状态调整好,父母才会受益
无锡心港家庭婚姻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苏怡溪指出,不看家庭条件如何,现在“80后”总体上贴补家用的观念并不强,有些人虽然有这样的想法,但实际执行能力也比较差。当然,农村里出来的孩子和城市中长大的孩子有比较大的差别,有的人家里很穷,读书时还向乡邻借了钱,所以工作后有还钱、贴补家用和改善父母生活的主观要求。而在城市长大的孩子,父母大都有固定收入,在贴补上是没有强制的。因此在接待咨询时就发现,“凤凰男”和“孔雀女”谈婚论嫁时,在给不给父母生活费这一点上观念冲突就比较大。有的城里孩子看到周围的朋友不用贴补家里反而从家长那里获得资助,对比自己反支出,心理落差就很大,甚至干脆和恋人提出了分手。
对于不少“80后”想给父母生活费,却很少给的状况。苏怡溪表示,客观上时代发生了变化,现在年轻人面临的婚恋成本,与“70后”、“60后”以及再年长的人相比,呈现几何倍增。有的年轻人在谈恋爱的时候就有不小的支出,为此还有父母专门给子女恋爱费用的。而一旦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买房子、置办嫁妆以及今后抚养小孩等现实问题,所需要的钱款数目就更大了,所以即使子女现在的月收入看起来还不错,但是潜在的经济压力也非常大。相比这么大的经济压力,一些“80后”就业稳定性并不高,在这个快节奏和追求效益最大化的时代,年轻人进入工作单位后很难有慢慢成长的空间,劳资双方都存在急躁心态,工作上跳槽、炒鱿鱼频频发生,因此这些“80后”在需求与获得、想法和能力上都会产生不平衡,这种情况也会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去。“80后”的父母亲眼看着时代的变化,对独生子女都是比较体谅的,所以也存在着想从孩子那里获得补贴或关怀,但碍于现状说不出口的尴尬。从子女那里收到钱后,父母自己不花储备起来的现象很普遍。对此苏怡溪指出,“80后”的父母从年龄、健康、社会福利上看,目前暂时还没有到需要赡养的阶段,但是随着年龄增长,这一问题早晚会被提出来,作为子女,如果现在经济能力不足,应该先把自己的工作、生活状态调整好,打好基础稳定下来,然后慢慢试着帮父母分担。(晚报记者宋芳容芊配图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