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异乡的城市打拼,不少年迈的父母为了与子女团聚或照顾孙辈,不得不也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生活,有人称这个群体为“老漂族”。语言不通、习惯不同,大多数“老漂族”忍受着环境不适带来的孤独和思乡的煎熬。可是,在锡城还有这样一些“老漂族”
,他们觉得“漂”得挺快乐。昨日,记者采访了几位“快乐老漂”,解码他们快乐的“秘笈”。
[快乐人物1]贵州老太王阿婆漂龄:6年快乐秘笈:敞开心扉交朋友
86岁的贵州老太王阿婆6年前随着女儿来到无锡。近日,有着“落叶归根”想法的王阿婆准备回家颐养晚年了,她的20多位好友给她举行了一场欢送会。“无锡山美、水美、人更美,我舍不得离开。”王阿婆回忆起6年来“漂”在无锡的点点滴滴,流下了不舍的眼泪。
王阿婆随女儿住在北塘区仁和社区,她告诉记者,在无锡的日子多亏了仁和社区里老伙伴的陪伴。“她是我最早的拳友,”金师傅告诉记者,5年前他在社区里“孤独地”打着太极拳,王阿婆看见了就跟着学,他便有了拳友陪伴。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学拳的圈子,王阿婆的朋友也变得越来越多。
在欢送会上,王阿婆的朋友们向记者讲述着王阿婆对朋友的好。杨师傅讲了一个小细节,“圈子”里的好友经常会在自己的口袋里发现几颗红枣、几块饼干,大家都知道这又是王阿婆干的好事。
这次王阿婆要回老家了,她的朋友们秘密地给她买了两件羽绒服,还专门录制了朋友们一起练拳时的音乐,称之为“无锡好声音”送给了她。“有他们,我在无锡很快乐,”王阿婆收到朋友们的礼物时,眼角泛起了泪光。
[快乐人物2]四川老太李阿姨漂龄:8个月快乐秘笈:主动出击,不要坐以待毙
“刚来无锡那两个月没把我憋死过去。”老家在四川绵阳的李阿姨因为要照顾待产的女儿而来到了无锡。她告诉记者,刚来到无锡时,她就跟坐牢一样天天待在家里,等着女儿、女婿下班回家。因为听不懂无锡话,周边环境又不熟悉,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只能在小区外的小超市里买菜。
“女儿身体要补,但小超市的菜品种太少。”李阿姨说,她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转战菜市常初入菜市场就尝到了“甜头”,收获了一位“聊友”。原来,她带有浓重川味的普通话被一位卖菜大妈给“识别”出来了,一打听大家是老乡。于是李阿姨有事没事就往卖菜的老乡那跑,一呆就是大半天。“用方言扯扯家常,很舒服。”
有了“聊友”以后,李阿姨还是觉得生活不够丰富,她说缺了一个她在老家的必备项目———麻将。3个月后,对居住环境有所熟悉的李阿姨开始到处寻觅“麻友”。“有一次在小区的自行车车库边,看见一
群老年人在打麻将,”李阿姨说,她在旁边看了几圈后就主动申请加入了。“打麻将的规矩不一样,我现在在教他们打四川麻将,”李阿姨笑呵呵地说,白天聊聊天、打打麻将,晚上出去跳广场舞,她现在一天过得很充实。
[心理学家支招]如何当快乐的“漂爸”“漂妈”
据无锡一媒体报道,截至2011年末,在无锡市居住满一年且年龄在55周岁以上的外来老人已达7万余人,比2010年底增加了两万多。也就是说,在无锡每14名老人中就有一名“老漂族”。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生活不习惯、社交网络缺失带给了漂泊在异乡的“老漂族”种种问题。“老漂”应该如何去适应新的环境,在寂寞
中寻求光明,成为快乐的“漂爸”、“漂妈”呢?心港家庭婚姻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苏怡溪建议,“老漂族”可以采取抱团取暖的方式拓展社交,刚来到无锡的“老漂”,或许因为语言不通的因素暂时无法拓展自己的社交,那么就可以组织或参加类似“老乡会”的活动,与有着同样语言、生活环境的人一起聊天、锻炼,排遣孤独情绪。“老漂族”要懂得娱乐自己的生活。有一定适应能力的“老漂”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一些社区开设的老年人兴趣班,找到精神寄托。(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