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
用边线光滑的汤匙、铜钱或硬币,在病人身体的施治部位上顺序刮动的治疗方法,称为刮痧疗法。
操作方法
l.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施治部位,并用温水洗净局部。
2.用边线光滑的场匙(或调羹、铜币等)蘸上需要刮痧的部位反复地刮。
3,刮痧部位通常只有在病人背部或颈部两侧。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颈前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内侧等处。也同按照病情需要,选择适合的部位。
4.每一部位可刮2-4条或4-8条“血痕”。每条长6-9厘米。按部位不同,“血痕”可刮成直条或弧形。刮痧之后,应用手蘸淡盐水在所刮部位轻拍几下。
5.应用较小的刮匙,在有关行气活血。
[返回]扯痧
在患者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用手指扯起皮肤,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之为扯痧疗法。
扯痧疗法在我国民间流传久远,每当感受瘀血为止。本方法简便,容易掌握,容易施用,效果较好。
操作方法
1.部位选择:腹部(肩井等);背部。
2.患者坐位或卧位,充分暴露局部皮肤。
3.术者用组织,并向一侧牵拉拧扯,然后急速放开还原。也可用拇、食、中三指的指腹夹扯皮肤,依上述手法连续地向一定的方向拧扯,重复往返数次,以所扯皮肤处发红为止。
4.如病症较重时,扯拉的力量可加大,直至皮肤出现红斑。
5.扯痧对皮肤有较强的牵拉力,故常可引起局部和全身机体疼痛感,扯后周身有松快舒适感。
[返回]揪痧
将中指和食指弯曲如钩状,蘸水夹揪皮肤,造成局部瘀血。这种揪痧使皮肤出现血痕的除痧方法,称揪痧疗法。图144。
本法民间称之为“揪疙瘩”。施行本自我疗法。
操作方法
1.患者伏案而坐或取俯卧位,充分暴露施治皮肤。
2.术者将中指和食指弯曲成钩状,蘸冷水后,用食、中两指的第二指节侧面相钳去夹揪皮肤。此时常发出“咯”的响声,“揪疙瘩”之名即由此而来。夹揪时要随夹随压随拧,然后急速松手。由于外力的夹、压、挤,可将皮血液渗出组织间,造成局部瘀血。
3.一般在局部夹揪20次左右,以皮肤出现血痕为度。如果病情较重者,夹揪的力量要大,直至皮肤形成红斑。
揪痧时,由于夹痧的作用,对皮肤有较强的牵拉力,故常可引起局部和全身反应,使施治处皮肤潮红,且稍有痛感,但痧被揪出局部出现瘀血后,则患者周身舒展。本法适用于皮肤张力不大的头面部及腹、颈、肩、背部等处。
[返回]放痧
以针刺治病的施治方法,叫做放痧
疗法。
操作方法
l.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施治部位。
2、如在静脉放痧时,应先将患者左上臂近心处用布带或三棱针时,用大号缝衣外亦可。针刺后,让病人张开手掌,而后挤压放血,随放血处置一干棉球,压迫片刻。
3.在穴位放血时,可根据病情需要,经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缝衣针直接点刺。
[返回]挤痧
对因痧引起疾患,用两手大拇指的指甲互相挤压皮肤的治疗方法,叫做挤痧疗法。
操作方法
1.患者坐位或卧位。
2.术者用两手大拇指的指甲背在施治部位处做有规律、有秩序的互相挤压,直至局部皮肤出现“红点”为止。
3.依病施治,“红点”可大可小,一般要求大如“黄豆”,小似“米粒”。
注意事项:
一、禁忌证
1.病人身体瘦弱,皮肤失去弹力,或背部脊骨凸起者,最好不要除痧,或不宜在背部除痧。
2.患者有血友病,或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除痧法。
3.少儿患者,老年体弱多病者,不可用本法。
二、注意事项
1.冬天应用本法。应室内一定要暖和,并注意病人保温,防止脱衣着凉,加重病情。
2.除痧时手法要均匀一致,防止刮破皮肤,以引起感染。
3.除痧过程中,边行术边询问病人的人体位和改进施术的手法。
4.施除痧术的用具必须传播。
网址:zlhedu
电话:010-63516402 8355501813391919531QQ:1725424771
单位:中龙华(北京)国际中医药科学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陶然亭路53号(总工会职工大学南楼东侧303)
乘车路线:地铁4号线陶然亭出来往东50米路北即是,613、40、59自新路口东下对面即是,646、613、381、自新路口北下往南十字路口往东50米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