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听到一些事业有成,但学历不尽理想,或小时候不大认真念书的人说:“念书有什么用?成绩一点也不重要,看我不是好好的。”
的确,成绩、学历与未来的成就表现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人生的成就本来就还需要靠机遇与离开学校后的持续努力,但我认为,就培养正向人生态度的目标来看,父母亲还是应该鼓励孩子努力追求成绩表现。
1 读书让孩子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在孩子上初中以后,应该常常跟他们分享一种观念:人的一辈子,读书是少数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事,不需要靠别人,运气的成分也很低。没有人际关系、职场、婚姻等等环境条件,你完全可以验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很容易就享受到成果,为什么不把握机会好好努力呢!
当然,追求成绩表现绝不是一味地要孩子当卓绝名,更不该只重视分数高低和名次,使孩子错误放大成绩的意义与重要性。我们自己也要认清孩子的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所以我鼓励孩子追求的是“自己的更佳表现”。
“跟自己竞赛”的观念必须从小灌输,让孩子了解成绩是一种自我检验,而不是数字的追求,名次可以帮助我们知道自己的能力在人群中的落点,只要符合,甚至超越自己应有的表现就是更棒的。
正确的观念是:不能把不喜欢念书当作借口,但努力过后发现不善于读书,是可以接受,也必须坦然面对的。希望这种观点能一直延续,成为他们未来做事的态度,因为没有一个成年人可以永远只选自己爱做的事情做。
2 别让自己的态度造成孩子的压力。
那该怎样找出衡量自己更佳表现的标准呢?这不是拿成绩来检测我们的孩子需要多做几本测验卷,而是拿成绩来观察小孩的做事态度、能力以及所得到的成果。譬如数学老是不及格,我们要分辨究竟是不够努力,还是努力之后依然没有起色,有没有找出补救的方法等等。
成绩不好,我们做父母的难免失落,但要有心理准备,不要让父母的态度造成孩子的压力。我们应该一再提醒孩子,对自己不要有错误的期待,但眼前的挫折不表示定数,只要肯下功夫持续努力,龟兔赛跑的故事在真实世界是会发生的。
3 小学低年级就得把孩子的习惯“盯”好了。
在孩子小学低年级的时候,要用心盯紧功课,坐在孩子旁边,陪他们念书、写作业,完成后,盯他们检查或复习,确定每天的计划都要实行。当他们有困难时,要立刻协助他们找出解决的方法,比方说查字典或找参考书。
不过陪在旁边更重要的目的,除了利用长期的反复操作形成他们的惯性,还要让他们学会专心和时间控制。不要让他们边写边玩,尽量帮忙约束他们集中精神把功课写完,休息时间再好好玩。在他们小学一二年级时,每天晚餐后,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到房间把功课拿出来,引导他们从当天的功课中决定出完成的先后顺序。
要让他们在一开始精神比较好的时候,先完成更难的作业(通常是数学或语文),再做其他科目。至于才艺课的作业,应该让他们以“周”来做计划,分配在课业完成后的空当。这样可以教给他们一种时间安排的观念,过一阵子之后,他们就会懂得如何规划自己所有的课业、才艺活动和休闲时间。
4 别动不动就说孩子叛逆,是你该放手了。
孩子小学三年级以前,父母的影响力大,我们的指令和建议,孩子比较愿意听从。到了四年级,尤其是女孩子,伴随着一些青春期发育带来的生理变化,自主意识就变强了(男孩子通常会慢一点,开始的时间约在初中一年级)。
这是孩子随着生理变化学习独立自主的正常现象,家长要有心理准备调整心态做法,不应解读为“孩子变叛逆,开始不听话了”。
因此,十岁左右是一个自然转变的时间点,跟孩子之间的良性互动,在这之前就要打好基础。比如协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父母必须早早建立权威,但不是一味地高压。待孩子习惯养成后,做家长的再依状况,一点、一点地放手,孩子会觉得父母越来越好相处,整个转移过程就可以很顺畅,不会有太多冲突。
整个概念就是从小到大,由紧到松,因为好习惯不严格是养不起来的。小学高年级以后,不要再过问课业细节,只提醒孩子们学习若有困难,无法自己解决,一定要来找我们商量。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父母“跟踪”功课的目标和方法正确的话,就像是给孩子一支钓竿,亲身示范钓鱼的技巧与方法。短短两三年时间的密集基础训练,足以让孩子未来具备自制钓竿、拓展渔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