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口才需要表达,演讲要靠声音去传递,说话的声音 影响甚至决定了讲话的品质和效果。同样的内容,讲话的人不一 样,结果会有很大的差别。每一个人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就像 人的形貌、个性一样,没有一个是完全相同的。有的人讲话的声 音很好听,浑厚、饱满,富有磁性;有的人讲话的声音不好听, 单薄、尖细,苍白无味。人们讲话的声音可大可小,可高可低, 可快可慢,可单薄,也可浑厚,可富有磁性,也可单调无味,这 取决于讲话者声音的品质和响度。
一、声音之美
鲁迅先生曾说过:“语言有三美:意美的感心,一也;音美 的感官,二也;形美的感目,三也。”这里着重介绍“音美”。 何谓“音美”?美的声音首先要让别人听懂,其次就是要让听众觉得舒服,给人以美的享受。
那么,在说话或是演讲中如何做到音美呢?具体来说,需要 具备以下几点,才能真正算得上拥有美的声音。
1.发音准确、吐字清晰
准确发音对讲话来说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只有发音准确了, 才能避免一些因发音不准确引起的麻烦。讲话还要求吐字清晰, 要避免含糊其辞、咬字不清和咬舌的习惯,减少交流中的误解和 尴尬。比如,在北京的公交车上,一位外地人拿着一张100元钞 票向售票员说:“建国门!”由于他发音不准确,售票员误听 成“见过么”,心想不就是100元吗,谁没见过呀!所以她根本 不理睬这个外地人。这可把那位外地人急得团团转,不断地喊着 “建国门!建国门!”售票员听着怪生气的,实在忍无可忍,便 大吼了一声: “不就是100元吗,谁没见过呀!”更后还是在其 他人的解释下,才平息了这场因为发音不准确而闹出来的笑话。
2.音量大小适度
一个人讲话的声音过高,声音刺耳,听者会感觉不舒服,同 时也会给人一种心高气傲的心里感觉。一个人讲话的声音过低, 不容易听清楚,会让人认为他底气不足,有气无力,甚至是缺乏 自信心。那些音调偏高、音尖的人应该设法练习变为低调,而声 音太低、太轻的人应该设法练习变为高调。应当始终掌握“适 度”的原则,更好的音量是让人听得清楚,听得舒服。
3.恰当的音调
音调更能反映出你说话时的内心世界,表露你的情感和态 度。当你感到愤怒的时候,你的音调则会变得比较强硬;当你心 情比较愉悦时,你的音调也会散发一种轻快的感觉。在口语表达中,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你谈论什么样的话题,都应保持说话 的音调与所谈及的内容相互配合,能恰当地表明你对该话题的态 度。千万不可一直是一个音调,否则会显得很单调、很无趣。
4.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知名美学家朱光潜在《诗论》中说:“节奏是传达情绪的更 直接而且更有力的媒介。”富有语言节奏感的人,就像一位出色 的钢琴家,能将语言的节奏当做钢琴的琴键而随意弹奏出一曲曲 扣人心弦的乐章。每一个人在讲话的时候,都应当注意音调的高 低起伏、抑扬顿挫,以增强声音的美感。不同的场景适宜不同的 语言节奏。日常生活中较为常用的语言节奏类型有:高亢型、凝 重型、轻快型、紧张型、舒缓型。任何一次讲话都应选择更恰当 的节奏,避免平铺直叙,过于呆板。
5.声音充满热情与活力
当你向别人传递信息时,如果你的声音不够热忱,或者是缺 少活力的话,你就很容易被别人感召。在公众演讲、辩论、说服 别人时,如果你的声音充满热情与活力,那就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和影响力,很容易带动和感染你的听众。 拥有完美的声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过只要用心去练 习,就有可能做到;只要开始去练习,永远不算晚。只要我们每 天用科学的方法不断地练习,一切都有可能。
人类用来发音的生理器官包括:声带、口腔、鼻腔、胸腔。 口腔是更主要的共鸣腔,它能使字音清晰圆润,声音洪亮结实。 鼻腔共鸣是鼻腔内空气的振动和骨骼的传导产生的。胸腔共鸣是 沿胸骨上下移动完成,可使音量扩大,深厚有力,说话声音就是 以口腔共鸣为主,以胸腔共鸣为基础,略带一点儿鼻腔共鸣,这样的音质才丰满圆润。口腔、鼻腔和咽腔在语音发音时的作用主 要是利用不同部位的协同配合,使之形成不同的共鸣腔。
二、口腔与发音
口腔是人的一个重要的共鸣器,声音洪亮、圆润与否,与口 腔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不要小看口腔的作用。口腔声是由人的 嘴、牙齿、嘴唇共同完成的,产生语音的中频、高频部分和平面 波,从嘴部以一定的速度向前推进扩散。这种扩散源来自于嘴, 不会从旁边或者后面发出。作为发声器的“喇叭”,口腔使喉部 发出的声音得到扩大和美化。
注重声音和吐字的品质,就应讲究口腔开度。打开口腔不 等于张大嘴,张大嘴时口腔呈“前>后”型,实际上是前开后不 开。按照发音要求,口腔的前后部都应打开,上腭上抬,下颏放 松,呈“前=后”型。这是通过“提颧肌、打牙关、挺软腭、松 下巴”四个方面的配合来实现发音的。
1.提颧肌
提颟肌是抬起上腭前部的动作。颧肌用力向上提起时,口 腔前上部有展宽感觉,鼻孔也随之有少许张大,同时使唇尤其是 上唇贴紧牙齿,唇齿相依,使唇的运动有了依托,较之于松颧撅 唇、唇齿分离更容易把握咬字的力度。提颧肌对提高声音的亮度 和字音的清晰度都有明显作用。
2.打牙关
上下颌之间的关节俗称牙关,打开牙关是抬起上腭的中部 动作。打牙关就是要使上下槽牙在咬字时有一定的距离,尤其双 侧上后槽牙应始终保持向上提起的感觉。虽然日常口语时很少有 人咬紧牙关,但这里要作为一个要领,提醒大家特别注意打开牙关的问题。因为它不仅可以丰富口腔共鸣,还可以使咬字位置适 中、力量稳健,其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3.挺软腭
软腭在上腭后部,用舌尖抵硬腭向后舔会感觉到它的具体位 置。不说话时,软腭松软下垂,日常口语时也很少有人有意识地 将它挺起。挺软腭是抬起上腭后部的动作,它可以起到两方面的 作用:卓绝,加大口腔后部空间,改善音色;第二,缩小鼻咽人 口,避免声音大量灌人鼻腔而造成鼻音。
结合咬字,软腭挺起时口腔后部应呈倒置的桃形,并非抬 得越高越好。此外,如以小舌头(腭垂)为中点的话,在软腭挺 起时,两侧力量应向小舌头集中。如果力量相反,软腭兜下来, 就会造成字“扁”、鼻音等问题。所以软腭用力了并不等于挺起 了,要特别注意用力的方向。
可以用夸张吸气和“半打哈欠”来体会,一般在这种时候软 腭是挺起的状态。适度地保持这种状态去发音,你就可能会听到不同于平时的声音效果。此外,有些字音(如“好hao”)发音 时可以明显感觉到口腔后部的开度较大,用它带动发其他音节, 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软腭“挺”是一个基本状态,但应注意到,音节的结构成 分是各不相同的,再加上表达需要,讲话时软腭不能一“挺”到 底,还应有程度上的变化,否则又会带来“音包字”的问题。
4.松下巴
由于生理构造的原因,松下巴在打开口腔方面比抬上颚更具 有实质性效果。
有的人平时说话就表现出下巴用力、主动“帮忙”的问题, 演讲时更为明显,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咬字有力,字音清晰。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它会使舌根紧张,咽管变窄,口腔变扁,把 字咬“横”、咬“死”。
咬的力量主要在口腔上半部,下巴则应处于放松、“从动” 的状态。发音时,只有下巴自然内收才能放松。日常牙痛时说 话,下巴一般是比较松弛的,不妨模仿一下。
在口腔打开的前提下,还应讲究声音发出的路线和字音的着 力位置,应把声音沿软腭、硬腭的中纵线推进到硬腭前部。硬腭 前部是发音的主要内感区,以此为字音的着力位置,可以明显地 改善音色,提高声音效果,尤其是在弱控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