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河南省政府发布政府令禁止使用洋地名。通过行政手段禁用洋地名,恰恰显示出我们的文化焦虑。只有当一个民族失去文化自信之后,才会从表面和形式上去补救。
北京新出台的中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降低了英语所占比重,其目的之一是提升汉语地位、传承国学。在继承传统文化和接纳外来文化之间是否存在矛盾?我们该如何提升文化自信?围绕这些问题,《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萨支山。
《中国科学报》:您觉得目前中国各地大量使用洋地名以及各类晋级考试都必须考英语等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萨支山:这些现象在某些程度上显示了文化自信力的缺失,但也不可全部归因于文化自信。
比如,洋地名就与现代建筑文化有关。现代建筑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西方的影响,而我们很少看到四合院被取一个“;;洋名字”;;。在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我们依然有讲究阴阳和风水的传统,所以单凭这个现象很难说我们丧失了文化自信力。
而各种晋级考试中都必考英语的现象,从事物层面上讲,我们过去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这与文化自信力也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但是各级英语考试已经完全变成功能性质的,失去了它本身的含义倒是事实。
近百年来,作为一个后发的现代国家,西方成为我们主要的赶超目标,在这个赶超的过程中,西方文化当然是很重要的,英语也就凸显出了其重要性。针对个别现象谈文化自信力的缺失可能有把问题简单化的倾向,但从总体趋势来看,我们确实面临文化自信缺失的问题。
近百年来,我们国家的疲弱导致了爱国主义和近代民族主义的产生,这种民族主义在历史中寻找资源,产生了对我们五千年文明的骄傲感;而另一方面,为了摆脱积贫积弱的状态,又要向西方学习,进而产生了对传统的贬低和反对,这就呈现出一种非常矛盾的状态。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当中对传统的批判是近百年来中国文化面对的更深刻的矛盾。 《中国科学报》:现在都在谈论汉语危机,各地电视台举办诸如“;;汉字书写大赛”;;等以提高人们对于汉语和汉字的重视。与此同时,英语在中高考改革方案中的分值比重下降。在您看来,传承中华文化与学习英语两者矛盾吗? 萨支山:我认为二者之间是不矛盾的。英语的学习,尤其是学校中的英语学习,应该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测试。好的做法是在不过分强调英语重要性的同时,重视其实际的功能。
近些年,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大量建立,对国家软实力的关注,国学的重新回归,包括目前的“;;汉字书写大赛”;;和高考英语改革,都是在西方文化占据主流的情况下试图平衡我国的传统文化而作出的努力。
《中国科学报》:通过上述措施能否起到提振中国文化的作用?
萨支山:通过行政手段禁用洋地名,试图降低英语重要性的做法恰恰显示出我们的文化焦虑。只有当一个民族失去文化自信之后,才会从表面上和形式上去补救。
流于形式的继承传统并不会让我们明白传统对我们的重要性何在。这种表面的工作做得越多,恰恰越暴露出我们的文化焦虑。一个有文化自信的国家,应该有很开放的心态去包容和学习外来文化,而不是相反。 从中国当下的现实处境来讲,我们没有对近百年来的历史和经验进行梳理和反思。尽管我们一再说要建立一种核心价值观,但这种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却不得而知。
《中国科学报》:在您看来,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来源于别人对你成功背后的文化的认可,认可你的成功,就会认可你这种成功背后的文化和精神。而我们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是一种什么意义上的成功,恐怕连我们自己也说不清楚。 《中国科学报》:如何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
萨支山: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是由费孝通先生更先提出的。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我们要对我们古代的、现代的,各种来源的文化有一个特别明了的了解,然后我们才能谈到对文化自信缺失的根本补救。
这种文化自信力的表现不是往后看,而是往前看,应该知道未来的路怎么走,给一个民族以方向感。这就需要我们回到我们所经历的历史过程当中,回到我们自己的文化本身当中,这样才会树立起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