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而不宰”看领导艺术 我到企业中去经常被问道这样的问题,花钱给员工培训,培训完了员工都跳槽了怎么办?让老员工带新员工,可是老员工不愿意,怕新员工学会了抢自己的饭碗怎么办?每当听到这类的问题我都不由得想起《道德经》中的一句话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意思是,虽然有“道”,可使万物产生、繁衍、成长,但不可据为己有,不可恃为己功,更不可去主宰他们,这才是崇高的。这几句话一被世人认为是道家自然主义宇宙观和人生观最为经典的表达。其中,“长而不宰”一句,更是对前文提道那两个问题做出了注解。这句话在很多人看来是在提倡奉献精神,倡导一种“我为人人”不求回报的高贵品质。对于这种理解,我只能说老子实际上比我们想象的要现实的多。作为一名史官,他纵览世间兴衰荣辱,看尽人间善恶美丑,早已将虚名抛在脑后。因此老子教人“长而不宰”是有其实深层次含义的。以前文提到的那个两个问题为例,员工参加完了培训有没有可能跳槽呀?实事求是的讲,肯定会有的。辛苦培训出来的员工跳槽了,这表面上看起来是企业吃了亏,但只要我们往长远去想一想,结论就截然不同了。管理者本着“长而不宰”的原则,悉心的培育员工,但却并不限制员工的自由,员工可以随时离开。我们想一想,员工从这样的企业离开进入新企业之后,会自然的把新企业与原来的企业进行对比。一个秉承“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思想管理员工的企业,当然在方方面面都给员工留出充分施展和成长的空间。普通的企业与之对比,自然便显出的了差异。员工当初可能是为了一时的利益诱惑而跳槽进入新企业,当他们真正的感受到的新老企业在管理文化上的差异时,必然会心生悔意。由于有新企业的衬托,老企业的管理文化就会显得更加有吸引力。无论这些员工将来是否还能够重回老企业,他们都会不由自主的向别人宣传老企业的好,成为一名义务的口碑宣传员。而旁视者看到你的企业能够如此善待员工,自然会心向往之。这样一来,你还何愁没有适合的人才可用。
老子“长而不宰”的思想在牛根生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在伊利工作期间,牛更生本来可以坐好车,而他却坐上了“大发”,用省下来的钱为职工买了班车。有时他更是把自己的分红发给下属。1998年牛根生离开了工作16年的伊利集团,牛根生是伊利集团的副总裁,也是当年伊利的第一功臣。伊利80%以上的营业额来自他主管的事业部。当年他被排挤出伊利的时候,并没有向伊利要一分钱的补偿,而是选择静静的离开。在1999年至2005年担任蒙牛总裁期间,他把自己80%的年薪散给了员工、产业链上的伙伴以及困难人群。 2005年1月12日,“老牛基金会”正式创立,作为蒙牛最大的自然人股东,牛根生将自己不到10%的股份全部捐出。“老牛基金会”主要用于褒奖对蒙牛集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士或机构,但在员工个人遭遇不幸或生活窘困时,也可向基金会申请帮助。2011年6月11日,蒙牛乳业发布公告称,其创始人牛根生辞任董事会主席一职。牛根生从蒙牛的退出,为其对“长而不宰”的诠释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回首牛根生的经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伊利的前总裁郑俊怀。牛根生因为能够做到“长而不宰”最终成为了当今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家之一。郑俊怀却因为不愿放手,甚至不惜采用违法的手段妄图将伊利划入自己的名下,最终落得锒铛入狱。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不要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放不下。其实这并非是真要让你抛弃一切,而是为了让你更好的拥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因为当你体会到用真诚会换来真回报时,你才能体会到发自内心的愉悦,而这时你离真正的成功已经不远了。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所著的《道德经》虽仅有五千言,却道清了世事本质。学习老子的哲学思想不要执着于哪家的解释更为精确,而是要关注自己的体悟。世间万物相同,但由于每个人的心境不同,因此体悟也就不会相同了。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处于中国经济腾飞的历史洪流之中,周围充满了机遇与挑战。我们在走着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没有什么供我们借鉴的东西。在这条路上,我们无法看清前方的景色,很多人会在选择之中迷失了方向。希望每一位踏在前进道路上的管理者能够有机会静心来品味一下老子的思想,也许它就会成为指引你在黑暗中前行的一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