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常理,学校尤其是大学,应该扮演着启蒙青年学生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的角色。然而,我们的大学不再那么单纯、学术,似乎越来越有“官味”,越来越势利。
遗憾的是,有些人好像还嫌“官味”不浓。上周六,《中国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在广西、湖北、福建等地开设的一些大学就业指导、社交礼仪等选修课上,老师们讲授的居然是官场礼仪。比如,坐电梯的时候,应该让最大的领导站在靠里面的位置,旁边是第二领导,地位最低的应该站门口负责开关电梯;又比如,与领导同桌吃饭,座次安排和如何敬酒也大有讲究……
我们不否认这些官场礼仪在职场上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但如此明目张胆地在课堂上讲授官场的不良文化,却不得不说是大学教育的悲哀。大学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殿堂,也是完善学生独立人格的圣地,急功近利地宣扬名利场上的处世哲学,将传递给学生怎样的价值观?
与这些教授官场礼仪的学校相比,福建某高校出台的“临时校规”更是“露骨”。为迎接近期进行的福建省第11届省级文明学校评估,某高校按照考评标准,印制传单、群发短信通知学生们“遇到酷似领导的人来问路,一定要注意礼貌”“若有人询问食品安全等敏感问题,不要偏激,务必给出正面回答”……且不说“酷似领导”这种提法十分搞笑,这种积极动员学生应付检查的做法,本身就值得商榷,它一方面等同于变相鼓励学生弄虚作假,另一方面也是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们露出一副奴颜婢骨。
我们时常为大学精神的变淡扼腕叹息,但这种局面的形成,与大学老师的教学理念有着紧密的关系。试想一下,如果学生们目之所见,是为凑论文而抄袭剽窃的老师,是为争取课题数量而巴结奉承的老师,是为获取行政资源而不择手段的老师,这将对他们日后的人生路产生何等消极的影响?
然而,就在上周召开的一个全国性的教学研讨会上,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尹晓冰却公然宣称,教师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教学上是“毁灭自己,照亮别人”,教师用不着讨好学生。在他看来,处于大学“金字塔”底端的是仅会讲课的教师,中间的是又会讲课又会拿课题的,顶端的是“学霸”和担任行政职务者。
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一种天然的契约关系,身负传道授业解惑之责的教师理应对自己的学生负责,然而,以这位副教授为代表的一些教师却根本不顾学生的利益诉求,只关心能否拿到研究课题和研究经费、能否谋求行政资源、能否攫取商业利益,他们会“讨好”谁,大家都心知肚明。
媒体报道称,这位尹晓冰副教授平时开着价值50万元的宝马去上课,使用的手机号有7个“8”,身兼3家上市公司的董事之职,平时只将1/3的精力用在教学上。从他的意得志满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在同行面前充满了成就感和优越感,只是,秉持着这种功利的教学理念,会教出怎样的学生?于国家、社会何益?
大学应该是一片学习的净土,只有在这种相对纯净的教育环境中,大学生们才能锻造出完整的人格,为肩负的历史使命做足准备。然而,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污染了象牙塔,正在让大学校园变成追名逐利的场所,这不仅不利于青年的成长,也将给国家社会的发展埋下隐患。要正本清源,还应该从“去行政化”、改革大学教师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