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挂菖蒲,全国各地热闹地举办着特色习俗活动。在微信朋友圈,互赠祝福的文字当然不会少。然而,很多人脱口而出,“端午节快乐1但其实,这个节日不宜互祝快乐,而是应说“端午安康”。因为端午节是祭祀节日,伍子胥、曹娥、屈原都在这日投江,是悲壮的日子。许多人的口误只能说明是国学传统知识的缺失,国学培训的必要体现在我们生活的细微之处。
总的来说,“国学”指中国的传统学问,是中国或华夏历朝历代学术文化之总称。从历史来说,国学包括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儒、道、墨、法等诸家等一系列学说,其经典读物也包括《尔雅》、《史记》、《淮南子》《楚辞》等众多部经史子集作品。
而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也蕴含着古代人们的精神追求。端午节有着纪念先贤、避瘟健身的精神内涵,又寄托着人们对农业生产的祈求,对家庭团聚的渴望。在大中型的节庆活动中,这种深植于民族基因里面的共同情感体验,是人们最需要,最珍贵,而在当下生活中最不自知的。过分夸大洋节日和洋文化的美好,却忘记了本民族文化学问的博大精深,忘记了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外开始青睐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国学培训对于唤起国人们朴素的精神信仰和情感追求,都有很大的帮助。
中国发展千年,传统的国学文化中蕴含着千百年来人们的思考方式和社会运转方式。中国的哲学在当今仍然发光发热,对于处理许多生活工作中的大小事宜,都非常有用。同时,精通礼俗学,在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中,更能懂得表达对对方的尊重,以及增加自身的贵气。
青少年从小进行国学培训,慧识的启蒙和发展都会更好,成年人在自控能力成熟之后,学习国学,也更能领会其中深意,付诸行动,让生存的品质得到改善。
儒鸿书院的课程,类似于圆桌课程,不仅有资深的导师分享,课程内容设计国学审美,以及各种经典读物的品读领悟,同时也有内部的讨论和发散,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可操作的部分,结合东西方文化差异,讨论如何在这个时代更好地成为一个精通中国文化的人。不仅提高意识,改善个人意识修为,提高生存质量,同时也在国际化平台上,更好的实现跨文化沟通,达成个人发展最佳的途径。
在周末或者工作日的晚上,常来参加儒鸿书院中国风的国学课堂的白领感叹道,国学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使我们骨子里的那份美德得以永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生存压力日益剧增,也许多懂一些传统的智慧和哲思,多学习一些古代人们传承几千年的处事方式,在待人接物方面就多了一丝沉着谦虚和从容开阔的礼仪,在工作生活中就多了许多处理事务的巧妙办法,而这些都是国学智慧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