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仕公务员培训:时事热点评论
更多精彩讲解尽在助仕公务员:
时政热评:我们欢迎什么样的“价格战”
价格永远是商业竞争的利器,京东、苏宁和国美等电商正在上演的“价格战”或许又将证明这一点。几家商企争相降低商品价格,消费者自当欢迎。但是,这种欢迎不是没有底线,而是要看
商家是否讲诚信、守法律,真正让消费者获益、让行业健康发展。
京东、苏宁和国美等电商之间的“价格战”并不新鲜,但这次各方出手似乎更辣。毫无疑问,除了质量,消费者最关心的就是商品价格。所以,对几家电商的举动,消费者就没有理由不欢迎
,而且期待持续下去,让心仪的商品价格低些再低些。
然而,“买的没有卖的精”,电商拼价格,毕竟不是“学雷锋”,生存、发展才是他们的根本目的。两天“交锋”过后,已经有许多消费者“吐槽”,列举出电商们玩的“小把戏”:先涨
价后降价、大量商品处于无货状态、相互之间商品种类“错身”等等,让消费者无从比对价格。此番“价格战”会不会就这样打下去,还有待观察,但这些“发现”已然提醒人们,不要对电
商“价格战”寄予太多期望,以防被一场高明的促销活动所忽悠。
既然被称为“战”,就逃不过战争规律。价格高低只是表象,决定输赢的是参战各方的资本实力、经营管理能力。尽管这嘲价格战”能否真如有的商家所言成为持久战,业内人士并不看好
,但消费者还是真诚期望这场价格竞争真能迫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降低运营成本,创造新的营利点,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提升行业竞争力,“价格战”真正成为相关各方共赢的好事
。
因此,人们还希望,商家在降低商品价格的同时,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不打折扣,甚至比以前做得更好。如此兴师动众地打“价格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商业流通企业缺乏核心竞争
力。除了“价格战”,我们更欢迎“价值战”,让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体会到满足,才是商家竞争更高明的手段。
最重要的一点,人们希望“价格战”不要演变成跨越法律底线的恶性竞争。对价格竞争,法律有明确规定,商家必须遵守。如果竞争走向一方独大,那么非但不能促进竞争,还会因形成新的
垄断而扼杀竞争,让广大消费者为一时价格受益而大量埋单。这一点尤需警惕。
时政热评:岂能“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近日披露说,豪华车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已达8.5%,靠近美国的10.6%,远超法国的7.9%,日本的2.9%。徐主任研判,豪华车以及大型SUV的销售将持
续高速增长。
在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市场后,国民们正卯足劲儿要把豪车占有率世界第一的“荣耀”从美国人手中抢过来。
这真的不是什么荣耀。永远滞后的城市基础建设和人均“赤贫”的能源状态决定了,中国的汽车消费只能向比邻的日本靠拢,完全没有能力支撑大排量、大尺寸的豪华车无限扩容。
过去几年来,倘若没有中国市场,有多少豪车品牌会度日如年!发达市场愈发严苛的环保法规,持续疲软的经济环境对这些豪车品牌而言,无疑是一道道紧箍咒。乍富的国人用海纳百川的胸
怀接纳了这些品牌。
当欧洲的街区停满A0级小车,当日本的国民安心享用0.666升排量车型时,中国汽车市场却刮起了“去低端化运动”,1.0升及以下车型的市场份额滑落到历史最低点。
大道理永远是属于国家的,消费是属于自己的。笔者身边的不少人也加入了豪车一族。邻居大叔新买了宝马X6,每次停车都要折腾一刻钟以上,急得一头大汗。凭此车技,估计永远享受不到
车辆的运动操控感,更永远理解不了品牌所要传递的价值。对大叔来说,他的爱车最大的价值,就是能证明他花费了百万元大钞。
跟风、扎堆儿、未富先奢,年轻化等是中国豪车消费的特点。如同奢侈品一样,购买豪车的中国人并不都是“豪富一族”。有数据显示,世界上奢侈品消费的平均水平是用自己财富的4%左右
去购买,但在中国用40%甚至更多的比例去实现“梦想”的情况屡见不鲜。
除了消费者个体对豪车的盲目膜拜之外,相关部门出台的政策与“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宗旨完全背离,大有为豪车热销推波助澜的目的。继上海、北京限购之后,广州的限购政策还特别规定
,如果原先只有1.6升排量的车型,升级消费只能换购1.6升或以下车型。这迫使更多首次购车者只能从大排量开始,因为汽车消费也要“论出身”了。
在上半年微弱增长的汽车市场中,豪车市场尤其是进口车市场一骑绝尘。究其原因,除了国人对豪车消费趋之若鹜之外,今年我们还赶上了“打折季”。为了弥补欧、美市场销售不济的亏空
,豪车品牌纷纷豪赌中国,大量滞销的车辆海运到中国来,并大幅让利。豪车加上打折,无疑卖豪车的4S店都成了“奥特莱斯”。
老外们永远理解不了,为什么卖到中国去的车一定要加长,也理解不了“面子”文化所宣扬的“只买贵的不买对的”缘何成了不少人的金科玉律。
该是回归理性消费的时候了。或许这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与您无关,但还是请您冷静地想一想,您真的需要一辆豪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