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市教委发布消息,从2016年春季起将启动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及定期注册制度改革,改革后将不再分师范生和非师范生,所有想成为教师的人必须参加国考,方可拿到教师资格证。(8月19日《重庆晨报》)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与定期注册制度改革试点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将总共有28个省(区、市)试点省份。这也就意味着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将得到彻底颠覆,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的差异也将进一步缩校对此,有人叫好,但也有很多人觉得可笑。
可笑是否来源于人们对教育改革的抵制呢?回答是否定的,如今教师队伍存在的一些师德等问题,让人们深刻感觉到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提高教师队伍的准入门槛的重要。在此背景下2010年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规定,要“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完善教师退出机制”。为了落实纲要,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相继启动了改革试点。
可以说,纲要以及改革以提高教师队伍准入门槛,完善教师退出机制为目标方向正确,也获得了公众支持。但如今提到“师范生也要考教师证”为什么受质疑呢?
我想最大的原因就在于配套措施没有做好,一者,师范生之所以受生源欢迎,就在于它能圆很多考生的教师梦,如今师范生没有了教师资格证做支撑,我想生源会受到很大冲击;二者,那就是改革后,教师考取资格证的科目和难度都有增加,这无疑将使师范生的在校学习向考证上导引,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通过率,那么,也会将考试的科目作为重点科目进行讲授备考,这很容易将原本以提高学生素质的课程异化为以分数主导的应试;三者,教师的定期注册也无疑会加重教师的负担,尤其是在行政主导的情况下,尤其是,如果考核项目再将升学率、学生成绩作为指标的话,那么,无疑会增加教师的倦怠感,降低他们的荣誉感。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资格考试和注册改革的作用,教育部门应该对以上问题进行一一化解,不应该陷入了“考试包治百脖的窠臼。比如,如何在政策上提高优秀学生就读师范专业的吸引力,如何在师范生的课程设置上,加强对教师的道德培育,等等。在教师定期注册上,应该用教师委员会的评价来代替行政上的评价。一个教师爱不爱教师岗位,具备不具备教师各方面的素养,一个学校的老师恐怕最有发言权。让教师委员会或者教师同行来评价,无疑比行政部门的“数据考核”要客观和人性化很多,也避免了教师考核走向了“应试教育考核”。
“师范生也要考教师证”即将全面推开,意识到这一政策带来的巨大震动是必要的,只有如此,才能够做好充分的准备,防止其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