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和主题是画家们创作中的日常话题,而古代的中国画家则难得说起。当然题材总是有的,主题也总是存在的,只是不消说或者不易说而已。我一直爱好读点古诗词,长期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类大白话的妙处捉摸不清,历来评诗者都同声称好,但终究还是“好在没法说”,这大概就是中国文艺的共同特征。后来我偶然把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李易安的“应是绿肥红瘦”、蒋捷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联系起来,发现他们表现的原是同一个主题:“流光容易把人抛”!池塘、春草、海棠、樱桃、芭蕉都是目之所击信手拈来的,可以是它们,也应该可以是别的什么。可见意有所欲达,则眼前万物揽而被之,无不如意也。我从这里仿佛悟到中国文人写意画观察和表现方法上的基本特征:不是触景生情,而是移情及物;我是主动方,物是被动方。
咨询 |
相关课程推荐: |
华文艺术国画班 |
沈阳成人国画精讲课 |
沈阳华文国画培训周末班 |
沈阳书画装裱培训班 |
沈阳古籍书画鉴定与修复培训班招生 |
推荐热点:自考园林专业
加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