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警惕那些拍脑袋的“打造”

2017-07-15 阅读:157 来源:青岛华旭教育
进入>

从词义来看,“打造”包含的一层意思是创造一个新的事物。既然是新的,至少应该符合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满足市场需求和群众期盼。但事实上,很多地方重金“打造”的项目,都存在不少问题。 最典型的是“人造节庆”。2011年,江西省瑞昌市高调举办了首届鄱阳湖龙虾节,但问题是,瑞昌市距离鄱阳湖上百里,其境内所产小龙虾也与鄱阳湖小龙虾相去甚远。结果,这个斥巨资重点“打造”的龙虾节,留下的最大的新闻是“200人参加万人龙虾宴后患急性肠胃炎入院治疗”。 

另一种典型现象是“打造”地标建筑。几年前,云南红河花费2.7亿元“打造”了一个中国—东盟河口国际旅游文化景观长廊,但由于前期规划缺乏前瞻性,建成3年后就面临大部分被拆除的命运。 地方政府热衷于“打造”这些项目、工程、节庆,主要原因是政绩饥渴。虽然中央早就强调不以GDP作为政绩评价的主要指标,但一些地方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思维惯性中。尤其一些领导干部,以为多搞几个“地标工程”,多办几场大型节庆,就会引起媒体和上级领导关注,为仕途增光添彩。 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一些地方的政府决策缺乏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些地方政府重点“打造”的项目,即使没有市场需求、缺乏科学规划、群众怨声载道,只要当地主要领导决定要做,往往就会举全地方之力去实现。一旦地方领导更迭,往往就人走政息,要么变成“烂尾工程”,要么成为“烫手山芋”。


从各地情况来看,很多重点“打造”但最终出问题的项目、工程,都集中在文化旅游领域。曾有一位地方干部对记者说,现在讲发展不谈文化旅游产业就会显得“很低级”,如果打着文化旅游的旗号搞发展,则容易得到上级的肯定。 地方官员有发展压力,这是好事。但谋求地方发展,应该遵循发展规律,不能仅按领导个人意志“打造”出各种“怪胎”。防范各种拍脑袋的“打造”工程劳民伤财,必须真正给权力戴上“紧箍咒”,让领导干部在出台决定的时候不再任性,而是更加考虑科学、考虑市场、考虑民意。

加载全文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图片来自用户自主上传,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

以上是青岛华旭教育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警惕那些拍脑袋的“打造”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访问学习资讯新闻专栏。
上一篇:

相关课程

更多>
2020猎学网广告栏
申请课程免费试听名额

课程顾问24小时内联系您

你好

顾问将于24小时内联系您!

确定
在线咨询 微信咨询 立即报名
申请1对1课程顾问咨询服务
×
你好

顾问将于24小时内联系您!

确定
青岛猎学网 >青岛华旭教育 >警惕那些拍脑袋的“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