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近的一项调查,有一个叫做“无手机恐惧症”的疾患,意思是,当我不能持有或利用我的智能手机的时候,我就会焦虑、恐惧、感到压力。至今,研究人员倒没有提及我对钱包和钥匙的强迫性的需要。
电子产品带来的方便,在这些方便突然不见的时候,感受到一丁点的压力或焦虑,完全合理,也绝对不病态。
若你还没听说的话,“无手机恐惧症”这个术语是在2008年的一项英国的调查中创造的。
这项调查发现,53%的手机用户在无法使用他们的手机的时候,就会感觉到焦虑。还有之前提到的调查,它尝试为了诊断无手机恐惧症而进行定量。在这项调查中,研究人员和大学生谈论关于智能手机的使用,并利用它们的答复,整理出一份20题无手机恐惧症调查问卷。
?参与者会被指示将每个项目评分,1代表“完全不同意”,7代表“完全同意”。总分20分为没有无手机恐惧症,21至60分代表轻微无手机恐惧症,61至100分代表中度无手机恐惧症,101分以上代表严重无手机恐惧症。
有趣的是,现有的有关无手机恐惧症的研究,包括以上所提及的研究,似乎认为焦虑是病态恐惧症的唯一需求,实则不然。
有些人也因为要满足某个强迫或成瘾(如电子游戏、购物、恋爱关系等等)而查看或使用手机。但是,他们不是对手机成瘾,而是对他们个别的行为成瘾。手机只是达到目的的工具。
这里有个重要的一点,就是那些因为智能手机而挣扎的人,只是所有用户的一小比例,不管他们的挣扎是因为无手机恐惧症,或者和强迫或成瘾有关。因此,就如大多数饮用酒精的人(即使有时会饮用过量)不算为酗酒,大多数使用智能手机的人(即使有时会使用过量)也不是病态地使用智能手机。况且,那些倾向因为数码科技而挣扎的人,就是那些不管什么场合都会在情感上和心理上挣扎的人。这可怪罪于基因倾向和环境状况的某种组合。
换言之,那些真正无手机恐惧症的患者,或者利用手机满足强迫或成瘾的人,往往就是那些不管活在什么科技年代都会在生活中挣扎的人。不管有没有智能手机,他们也会面对问题。
对其他人来说,智能手机的科技一般对生活的品质利多于弊。它以短短几年前还不可能的方式,让我们保持联系、读取信息、保持成效、娱乐自己。它在车程长的时候让孩子们忙着。它让我们能通知世界另一边的人,说我们的飞机延误,不需要在机场等我们,直到我们打电话告诉他们说我们终于到达为止。是的,它也可以让邮局的一次不能忍受的等待,变成了富有成效的半小时。
由此看来,对我来说,在这些方便突然不见的时候,感受到一丁点的压力或焦虑,完全合理,也绝对不病态。
学心理学必看错过了11月心理咨询师报名考试,您还在徘徊5月考试吗?
2017年国家心理咨询师证报名渠道现已正式开放,越早报名越多优惠!新茂教育伴您一路成长!
请联系网站客服,了解详细的优惠课程信息~
优质、权威、便捷、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