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的6月7、8、9日为国家统一的高考日,考试作为选拔国家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考也是中国全民最重视的考试。

在古代封建王朝选举文武官吏也是通过科举考试进行,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隋统一全国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合格者可以做官。
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
元朝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
……
中国从1952年起,结合高等教育布局调整,全国普通高校开始实行了全国统一招生考试。这是新中国高考制度建立的标志。
196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当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推迟半年进行,6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布“废止现行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
1966年到1971年,大学停止招生。
1972年到1976年,大学采劝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至此,招生的基本原则遭到破坏,导致了“读书无用论”盛行,教育质量严重滑坡,国家建设所需的各种专门人才青黄不接,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给国家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