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古铭今,刀笔传情
文字之始,即书法之始。在人类艺术的宝库中,中国汉字书法艺术是一门独步世界的艺术奇葩,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是中国书法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离开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书法则无从谈起。古人云:“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人们书写汉字,作为记录的手段时,具有文化交流、传播的实用价值,而在书写过程中对汉字进行艺术创作时,具有极其鲜明的艺术价值。
中国国家博物馆一直重视对古代书法的征集与收藏,历经百余年的努力和积累,至今收藏古代书法门类涵盖甲骨、金文、陶文、砖瓦文、玺英钱币、文书、写经、碑拓、宋元明清书家名作,数量已达3万余件,这一数量在国内同类收藏中位居前列。这些书迹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书法艺术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能够充分反应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变化,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公主坟校区全体老师于2015年1月21日,参观国博之中国古代书法展馆。
一、第一幕
在进入《中国古代书法》专题展厅之前,我们在《中国古代青铜艺术》专题陈列中有幸在义务讲解员的带领和讲解下,观摩了镇馆之宝——后母戊鼎,大盂鼎、“子龙”青铜鼎;了解了青铜酒器的发展、兴盛与衰落;见识了青铜编铙和编钟的神奇与魅力。
后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两个儿子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亲妇妌而制的,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也是国博的——镇!馆!之!宝!
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之事。
大盂鼎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大盂鼎铭文虽属西周早期金文,但书法体势严谨,结字、章法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端严凝重,雄壮而不失秀美,布局整饬中又见灵动,并达到了十分精美的程度,是西周前期金文的代表作,加之器形巨大,造型端庄堂皇、浑厚雄伟,故作品更呈现出一种磅礴气势和恢弘的格局,从而为世人所瞩目。
为商代末期的文物。其造型雄伟,是商代圆鼎中体积最大的,而且铸造精细。
校长跟“班主任”在“检阅”文物O(∩_∩)O
老师们在认真听义务讲解员对乐器“铙”的讲解。
小伙伴们发现铙和编钟的区别在哪里了吗?
一、第二幕
随着老师们的脚步,我们来到了中国古代书法专列展馆。
一进入展馆,老师们一拥而上,围观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甲骨文
众多精美的陶、瓦、砖类文字资料,是古人社会生活的遗存。这三种文字资料出现、发展和兴盛的时代正是我国古代书体演变剧烈的时期,它们为我们考察中国书法早期的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中国古代玺英钱币上的文字遗存是中国古代“书迹”的一个部分。从古代实用印章发展起来的篆刻,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它随着中国文字、中国文化的进程与发展,也慢慢由具体实用的凭信、信物逐渐衍化成为独立的造型艺术门类,经历了极其悠久漫长的路途。
中国古代钱币上的文字,几乎涵盖了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所有书体,保存着中国文字书体的变迁历史。钱币文字不仅展现了时代书风,也使一些名家的精彩墨迹赖以钱币遗留下来。
在印刷术没有诞生之前,古代遗存下来的文字有不少是记在石质载体上的。碑拓是用纸覆在碑版上,用墨打拓其文字或图形,使纸上留下碑版上同样的文字或图形。
墓志是一种埋幽之铭,是生者为纪念死者而随死者埋放入墓中的记述死者生平、颂扬死者功德的传记石刻,籍以流传久远。志文大多前冠题额,次记死者家事、生平,后加颂辞,多数为楷书,也有一些书体介于隶楷之间。
关于历史上最早出现刻帖的年代,一般认为在唐代已经产生。北宋王朝开始的刻帖之风,成为保留魏晋六朝以及唐宋书迹最重要的资料宝库,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简牍是一种主要以竹木为材料记录文字的工具,它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国文字的主要书写形式,目前发现我国较早的书籍就是简策和版牍。
由于晋唐名家墨迹流传甚少,学书者除了临习名碑拓本外,古人用笔之法也从写经、文书中求之。有些墨迹文采与书法俱佳,不仅可做研究的对象,而且是研习书法的绝好范本。
本部分展品大致涵盖篆、隶、楷、行、草诸体。从中大致可以看出中国汉字书法的发展演化情况、艺术特点和书写工具、材料之变化。
宋代书法在“晋韵”、“唐法”两大基本审美范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尚意”的时代审美特征。元人欲变宋代重意趣和任自然的书法风尚,故而返向前人的规矩中去探求消息。
明代的书法格局总体上大于元代,姿态也更加丰富,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明初书法中孕育出的一种程式化、缺乏个性的书风——台阁体。在明代中后期,江南吴门地区的知识分子,成为书法的中坚力量,以流派的形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在明代后期出现的个性解放思潮,引发出具有浪漫色彩的全新书风。
清代书法的发展历程,呈现出帖学和碑学双线并行的格局。整个时代风格表现为厚重质朴,总的发展趋势是帖学的逐渐衰落与碑学的乘势崛起。碑学的出现,在“二王系统”之外开辟出另一条书法道路,结束了宋、元以来帖学一统的局面。碑学不仅在篆隶、北碑书体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而且在发展过程中,时或与帖学碰撞交会,衍生出碑帖融合的创作模式。
当今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不能离开传统,这需要我们经常回过头来,从古人那里、从传统经典法书中汲取营养,去学习、去研究,然后以此为根基,再去突破、去创新。公主坟校区组织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专题游,旨在欣赏国家博物馆丰富并具有特色的书法藏品,在欣赏这些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的同时,进而更多的了解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历史与文化,并得到一些借鉴和启发。
书法教学,任重道远。公主坟校区,加油~
公主坟通讯员:柳文婷
时间:2015年1月24日